首页 -> 2008年第7期

谈提高《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五个环节

作者:郭启福




  [摘要]《电工基础》是职业高中机电、电子电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和注重实验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内容 教法 学法 兴趣 实践
  
  《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机电、电子电工等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对这门课掌握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然而,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定理多。学生普遍反映理论难懂、公式难记、运算繁琐、解题困难。多数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做了一些浅显探究。
  
  (一)优化教学内容,因人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要适中,以实用为原则,知识面宽而不深。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首先要精选教学内容,把基本概念、原理及技能训练作为教与学的立足点。如教材中的欧姆定律、电阻串、并联等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作过重点学习,所以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相关的练习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而对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叠加原理以及电磁学等内容,要把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正弦交流电路部分,则可侧重其应用。其次要瞄准重点和难点,理清章节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和公式,要侧重阐述与定性分析,不要进行严密而复杂的推导。对章节难点,应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教学要求,适时调控教学方法,突出实用性,废除填鸭式。再者,要因人施教。对优、良、差三类学生要实施分层次教学。对差生要降低难度,注重课后辅导,加强技能培训;对中等生适当加深部分教学内容,注重学法指导,侧重能力培养,在动手与实践中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提高兴趣;对成绩好的学生,则铺宽加厚知识面,着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做中等学生的“指导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优选教法,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健
  由于《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概念多,内容抽象、枯燥而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活跃课堂气氛,把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帮助学生克服认识障碍。如教材中电阻、电感和电容是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电磁特性,能为学好交流电路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电阻元件容易理解,而对电容、电感的性质很难准确的掌握。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元件中一些相似的规律,让学生达到认识、理解电容、电感元件的电磁特性。公式中电阻R = U/I、电感L =Ψ/I、电容C = Q/U ,其中U、I、Ψ、Q都是外部因素,而R、L、C都是元件本身固有的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那么电阻R、电感L和电容C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由于学生知道电阻是导体中阻碍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物理量,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均匀导体的电阻大小由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公式为R =ρS/d,进而引出空心环形螺旋线圈的电感L =μN2S/l,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C =εS/d 。学生通过对比后,理解了电感、电容元件的电磁特性。
  
  (三)加强学法指导,增强求知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
  许多学生的学习差,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教材中的左、右手定则和右手螺旋定则。大部分学生只能够机械的记住定义,而且经常将这三个定则的用法混淆。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没搞清这三个定则的因果关系,无法区分它们的适用场合。因而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深理解这三个定则的因果关系和适用场合。即右手螺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左手定则用于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而右手定则用于判断导体切割磁力线后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其次,再通过一些例题,针对不同的使用场合具体的分析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代表什么?食指的方向代表什么?手心又有什么作用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四)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实践也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导学生学习动机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职高生经历了中考竞争后,带着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因此,要想提高《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不能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应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挫折,相信自己。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克服不足,教会学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重树自信心。其次,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许多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有很强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课程的内容和实用性。可通过实际例子或多媒体动画课件来说明:当今时代是电器的时代,而这些电器的制造、使用和维修都必需要用到《电工基础》中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明确电工知识应用的广泛性、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学好《电工基础》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人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他们学好该课程的求知欲。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学生,使学生保持和强化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可靠措施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人才为主。因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然而,要提高《电工基础》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注重实践教学。
  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做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如在讲解电容器充放电性质时,我演示了充电后电容器使小电珠发光的现象,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弄得懂、记得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利用演示实验教学的,教师就应尽量利用。
  2.做好学生分组实验。能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日光灯电路的安装、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等实验,应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动手连接实验电路,仔细分析实验结果,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和避免的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成立电工兴趣小组,制作简单的电路,如门铃、双联灯等。刚开始时要简单些并多加肯定,意在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兴趣。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通过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电工基础》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熊伟林.电工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