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王巧会




  当前,我国普通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最终实现教学的整体改革。我们特教领域也毫不例外。
  聋校语文课是听障学生的一门主要学科。听障学生由于听觉器官受损,不能通过听力准确获得充足的信息量,视觉成为他们感知世界、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传统的语文教学,一本书在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信息的输入主要通过手势信息(听讲)和文字信息(看书),这两种途径吸收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在七彩斑斓、瞬息万变的电子图文面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听障学生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接受现代科学教育价值观,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先进的教法,牢牢把握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创设异彩纷呈的学习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听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有研究表明,大脑吸收语言信息量与形象作息量之比为1∶1000。因而有人形象地比喻一个靠耳朵听60年课的老人吸收的知识信息量,只相当于一个小孩6年中靠眼睛接受的形象知识信息量,而大脑吸收的文字信息也是极有限的。因而,信息技术教学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创设乐学氛围
  运用信息技术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易于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极易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静态的或动态的演示,刺激听障学生的感知觉,把眼、耳(有残存听力的聋生)、口、脑等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卡通故事动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十分投入,为动画中的小动物或高兴、或着急、或惋惜,并由此而迫切地想知道事情的结果如何。在教《企鹅》时,通过动画制作和录像剪辑让聋生仿佛置身于南极世界,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感受真切,思维顺畅,效果较好。
  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听障学生变得习惯于粗浅理解、机械记忆和简单应用,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被压抑。加强信息技术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听障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式地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理解能力
  现行聋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听障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单凭老师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借助多媒体就可以为听障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
  例如《蝙蝠与雷达》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对于听力损失90分贝以上的听障学生,学习这篇逻辑思维较强的课文难度很大。运用信息技术将蝙蝠飞行特点和雷达工作原理制成动画,通过多媒体动感画面和课文内容的对照阅读,使学生对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感性认识。又如《火烧云》一课,根据听障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或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先通过课文阅读初步感知,然后出示大量的火烧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说话。
  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离学生生活较远,又由于聋生生理特点,单靠一两件实物或图片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实物也很难找到,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困难。例如,一些南方盛产的水果、树木等,北方学生很难见到。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搜集各种需要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识记,也扩大了学生对历史、风土人情的了解,且简便易行。在教《颐和园》一课时,由于“颐和园”在聋生头脑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起来很吃力,也很枯燥乏味。可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颐和园各个景点的图片,对照课文来学习。不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语句,还能在聋生脑海里形成一个“颐和园”的整体方位形象,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合实际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在语文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尚无充分的经验,但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为特教语文课老师应及时汲取新知识,日渐积累,日益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更好地适应语文课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虽然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但是不等于说它可以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了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虽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一部分作用。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怎样教、怎样学也取决于教师。如果设计不合理,使用不当,即使运用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教师要有效利用课件,使信息技术教学起到示范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