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谈高职会计专业案例教学

作者:张 彤




  [摘要]引进全新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势在必行。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型会计人才 职业能力 “零距离上岗”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高职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帮助学生获得就业的实用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新时期职业技术学院的职责。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思想仍影响着高职教育,这种教学思想无论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传统的会计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代替学生思维。这样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导致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不会处理经济业务,这显然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悖。
  目前,高职教师正逐渐从原始状态向多媒体教学转化,其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但在针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会计课件制作上并没有突破,内容完全来自教材,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背景真实、资料丰富的案例创作。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型、应用型会计人才,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上引入全新模式——案例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实际的方式讲授,在于将教学重点从学习知识转向训练综合技能,在于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这恰恰正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也是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色。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将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案例作为联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采用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步骤:首先是课堂教师引导案例,同时点明所需理论,提出具体要求;其次是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讨论的过程要能够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案例进行综合评述,并对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案例内容。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互动式双向教学法,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造。实施实战训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创新能力。
  教师对引导案例的内容进行全面剖析,可以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导到实际中,并增强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围绕案例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会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其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际岗位的对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遇。另外,在案例教学中,特别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置身其中,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和质量,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用比较大,效果比较好。
  采用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学识才能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师不仅应该精通理论,还应该具备实践知识。因而要求教师必须潜心准备,灵活引导。同时也要广泛收集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为此,教师应当深入企业,深入实践。这些案例应与相关理论知识相关联,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师应善于将复杂的专业问题变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传之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给予足够的课堂时间,保证案例的教学。至于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孰前孰后、怎样结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安排。
  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必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实现其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林英,周爱玲.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的编写与探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王忠,周剑杰,胡静波.管理会计学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