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石松云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特征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刻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又激发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探求的热情。为有效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必须建构一种新的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因此,探寻并建构转型期的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一种理论期盼,也成为一种现实祈求。
  [关键词]价值观 意义和价值
  
  (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建构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过程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巨变。在此基础上,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开始寻求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调整并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乃至动摇,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观仅管自身还不尽完善,但在其生成过程中已经对原有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原有的价值观并非完美无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价值观也并非无可挑剔,因而出现了价值多元性和无主导性并存的局面,引发了不同价值之间的激烈冲突,导致了人们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徘徊,使得人们的价值观点摇摆不定,或此或彼,甚至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理想失落和行为失范。
  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多元混杂的时代,价值观的多元性、过渡性等特点以及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争逐、消长和融合构成了当前价值观建设复杂的社会人文背景,也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其具有统摄、协调和驱动的功能,能够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因而也是稳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支柱, 它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建构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关于真理和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关于“真实集体”和“虚幻集体”的分析,关于个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原理等,是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指南。从而使人信服地说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新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因为我们所提倡的这种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既要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要凸显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这才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也只有这种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才能彰显其理论的力量。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个体形态”和“类主体”出发, 构建超越一元论和多元论的新价值观。这种新的价值观是一种在全球化背景下, 既体现民族、国家特色,又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理性的、宽容的、和谐的价值理念。当然,这种新价值观的构建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
  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相比,在当今条件下所要求的价值观既不是只注重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所谓集体价值观,也不是只看到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它是在更高的基础上向集体主义的回归,它是一种新的集体主义,它要求个人服从集体,部分服从全局,眼前服从长远。但这种新的集体主义绝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贬损个人利益的狭隘集体主义,而是融个体于自身,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条件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
  这种新的集体主义尊重个人利益,强调个性自由,要求个体自主独立,这样的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实现为自身利益实现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全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新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注重社会的、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并为社会每个个体的利益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有助于个体利益的充分实现和每个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价值观。这种主导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价值观合理成分的继承,也拉开了未来社会理想价值观的序幕。
  
  (二)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冲突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这一研究论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导向问题是涉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一个跨学种研究命题,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说这种相关性在社会常态发展时期还表现得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在社会转型时期则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该课题的研究既可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使其更具体、更丰富,也可促进相关学科加深对社会转型、历史变迁、文化建设以及对价值观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同时新的价值观体系的确立能够为社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的理论依据,为社会提供有利于稳定、健康、良性转型的政策导向,也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引导。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价值观问题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研究从来都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它所提供的是实践中的“应当”,是社会中实实在在的导向,是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等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反思,其实践指导意义更为明显。首先,它可以使人们进一步认清社会总体价值目标,并从这一价值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对当前的社会转型做出科学而合理的价值论证;其次,它促使人们对当今价值观念的变化表示深切的关注,对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机制作出价值论证和价值预测,并通过科学的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来支持、规范和引导、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再次,它有助于对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等价值意识进行测评、研究和调整以便更好地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和科学引导,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价值观在人们社会实践中的统摄、驱动、定向和凝聚等作用。
  总之,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既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又必然反映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这种价值观从统一走向多元的变迁过程,是文化选择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趋于开放文明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陈章龙.冲突与构建——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