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结合女校特点谈德育课改革

作者:皮淑英




  (一)改革的背景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对经济变化的反应也最敏感。它担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工作者,我感觉到对现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职校学生往往是中考的失败者,还有部分也是品行教育的缺憾者。为此,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应重于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因为“德才兼备是人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坏才”。我校作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女子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一专多能,是否德才兼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德育课教学的改革,改变以往德育课 “以教师、以教材、以课堂为中心”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以情境、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品行的培养。
  
  (二)改革的内容
  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删减实用性差、纯理论性强的知识,增加实用性强、符合女性需要的知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具体如下:
  1.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理想、信心和法制教育,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是中考的失败者、家庭教育的缺憾者,她们有着复杂的心态。一年级新生自尊心极强、感情细腻,此种心态表现的就更加突出。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她们逐步树立“我也行,我可以”的成功者心态,正确看待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教育。
  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首先在新生中开展问卷调查,问题涉及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及职业需求、对德育课的看法等诸多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脉搏,把调查情况进行总结 ,把问题反馈给德育课教师、科主任和班主任,以便德育课教师利用课堂时间、科主任利用业余时间、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解除学生疑惑,形成正确观念。
  利用一年级下半学期开设的法律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宪法、民法、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女性。并适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她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女生而言,“美”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中阶段的女性有着对“美”的执着的追求,我们抓住这一特点,和班主任合作,在学生中开展“美”的教育讨论,取得了好的效果。
  2.对二、三年级学生侧重学知识、练技能和创业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如何做人。二年级学生对职业和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正是拓宽知识面、增强技能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女性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和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要想在社会中增强自身竞争力,就必须努力学习、苦练技能。结合学校活动,开展技能比赛。例如,微机操作、英语口语、导游讲解、餐巾花折叠等比赛。以赛促学,以赛激学,使同学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哲学基础课学习,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她们懂得“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工作岗位的好坏,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并请已参加实习的优秀实习生给二年级学生做报告,以她们的亲身经历鼓舞即将走上实习岗位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克服对就业的恐惧感和朦胧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生有限,知识无限。实习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次种学习的开始。使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能主动地、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改革的途径
  1.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德育课的改革首先应从课堂做起,而备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备课本,更要备学生,要明白自己所面对的对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并与不同年级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德育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例如,高中女同学有善于表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点,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较弱。于是,我校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所有住宿生收看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让学生了解时事,了解社会。当学到法律基础知识时,我们就要求学生收看中央一台午间的《今日说法》。这样,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了德育课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在德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议一议”、“想一想”、“讨论”等生动活泼的小栏目。利用学生小组学习的优势,由小组共同讨论,结合课本每章后的课后活动,发挥女同学的表演天赋,组织学生以小品、故事、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完成。这样,学生既有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成绩千百年来都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尺度,也成为录取优秀学生的重要标准。但考试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的好坏也不能完全反应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必须对德育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把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考试形式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成绩分成三部分:学生作业占15%,课堂表现占20%,考试成绩占65%。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注重一次考试成绩,也注重日常行为的表现形成,改变了学生考试时“临阵磨枪”的局面,利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四)改革的成果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使学生在我校的学习、气质均得到了相应提升,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实习单位给予我校学生技能、品行方面很高的评价,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一代的学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女性而努力。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