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谈音乐教学对学生精神健康的培育

作者:朱慧玲




  一个人的精神健康与否,不仅对这个人,而且对于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健康的精神决定着健康的思想、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习惯,同时也决定着个体的命运和社会的幸福。音乐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伴奏”下,以音乐欣赏为基本手段,对心理健康进行培育和完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其本质而言,音乐教学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即精神健康的培育过程。
  
  (一)精神健康的概念及其结构
  
  精神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态度,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均衡。精神世界,是人类独有的世界。精神生活,是人类积极展开自身生命活动的本质成分之一,也是人类独有的生活。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建设和发展自己内部世界的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新概念,不仅把人的精神健康看作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强调,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要和权利,也是世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会性目标”。
  现代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对精神的研究证实,决定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五个,称为精神健康五维度。这五个维度强调在构成人们生存状态的各个方面创造出一个平衡状态的重要性,每一个方面都相互影响,并决定着人们的整个健康状态。
  1.身体健康。身体是承载和表现精神之车,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健康,以及健康人生的奠定。身体健康强调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以及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社会适应。人是群居性生物,人群构成了社会。离开了社会,人不仅不能生存,而且也将会一事无成,更谈不上有精神健康。社会适应强调这样的意识——为生活周围的人群和物质环境的共同利益作贡献;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3.智力发展和健全。一个智力健全的人能够使用有效的策略去拓展知识,改进技能,开发自身的潜能。智力发展和健全促进了创造性的智能活动,使个体不满足于时代,积极向自己的思维挑战,从而获得成就感、自我愉悦和满足感,进而振奋精神。
  4.情绪健康。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情绪健康强调对自己情感的意识和接受,包括个体对自我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与热情的程度,以及处理情绪和相关行为并有效应付紧张的能力。
  5.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感受和评价。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心目中的自我是怎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决定着他整个的生存方式。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实事求是地正视现实中的自我,多多树起理想的旗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自我的期望而不懈地努力。
  这五种维度系统地构建了一个人适应社会、发挥潜能、追求幸福生活的各方面的能力。按照这些维度或方面去塑造学生,必将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健康的社会人。
  精神健康的结构是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统一性。结构中的诸层面、诸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只有深入人的精神结构,才能理解其行为方式和基本态度。正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具体地构成了人类健康的整体状态。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精神健康培育的依据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音乐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音乐教学是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发展个性,促进人的生成、发展并且完善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修身养性、振奋精神、健全人格、创造性地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课堂。
  
  (三)音乐教学对学生精神健康培育应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音乐教学过程是社会生活的继承和创造,即教授、培训、学习和仿效人类所积累的音乐文化以及探索、构建、尝试新的生活空间;发明、创造新的生活工具,增添新的生活内容;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等,使人类的精神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使这一过程变得名副其实,这就需要教育者在观念和行为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生命的意义和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意义上来把握音乐教学,把教学看作是学生的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从而释放音乐教学的生命力,展示其生命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心理素质好胜过一切”,并加大实践力度。
  2.把教学看成是学生参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生活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使他们与人类经验进行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引起心灵的共鸣,激发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感悟,从而形成自我的内在和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按自己的价值和信仰生活要比作别的事感到欺骗自己要好”。
  3.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一个“社会——信息——教育——学习——生活”同构一体化的人类生存形态中,不断寻求身体、心理、社会需要的满足,体验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乐趣与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真正建立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共享精神的沟通与知识、经验、智慧的意义,从而增长音乐能开心益智、健全精神、健全人格的知识。掌握和运用音乐来调剂人的精神生活、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形成“具有对自我、工作、家庭和其他重要价值的执着,对自我生命的掌控,视生活中的转变为突破和挑战”的完整而又健康的人。
  5.乐曲中有张弛、得失、喜怒等相关的情绪以及转化,教师要充分运用主、客观因素,让学生意识并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有效处理情绪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实践寻求他人支持与帮助的重要性,从而形成独立自主学习与生活的品行,达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情感比否定它们要好。”
  所以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不仅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还要以真情感染吸引学生去体验美、表现美。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同时人的感情会结晶成美好的形式,这一美好的形式进一步对人的行为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进而拥有健康的精神,形成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心理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