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张 惠




  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操作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发现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一首诗,两只黄鹂鸣翠柳,谁能说出它的下一句”,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地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例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展示自制模型以及学生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鼓励他们手脑并用。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
  (1)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
  (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引导学生加强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7.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