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作者:蒙 坚 梁永福




  [摘 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种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良好关系
  
  实验证明,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脑细胞容易激活,使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助于进行记忆、思维和想象活动,便于知识的获得。因此,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师生关系的改善着重在于教师自身的改变,教师应从自身做起。
  
  (一)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
  
  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朝气的、积极向上的、团结的、和谐的班集体中学习、生活、互助,关键在于教师和班集体之间是否有团结、协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若干人的力量放在一起,能否产生合力以及合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每个学生能力的大小,同时还取决于学生之间的小组成员结构。
  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第一印象往往获得的资料不全,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或以偏概全的晕轮效应或刻板印象。这些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对差生,教师要善于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哪怕是很细小的进步都给以表扬、喝彩、勉励,让他们信心百倍地鼓起前进的风帆,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前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之前,从仪表、举止、说话艺术、授课艺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利用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以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掌握批评学生的艺术
  
  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
  在信息沟通时,教师要把思想、意见、观念等转化为能理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即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往往会歪曲信息内容,阻塞交流渠道,导致信息失真等。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比如,在指正学生时,可以先从自己的问题讲起,或迂回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必须针对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把动机和效果有效地统一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只有通过大量、细致、耐心的艰苦工作,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与信任,唤起求知欲,心悦诚服地听教师的教诲,并付诸行动,取得进步。相反,对学生缺乏爱心,动辄训斥,只能使其产生对抗心理,憎恨教师,紧闭心灵之窗,甚至破罐破摔。
  
  (三)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增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家借助于古希腊神话的启示,研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现象。有关实验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会一天天地下降,品质会一天天变坏。
  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期望过低,有一种自轻自卑的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厌学。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关心和较高的期望,避免造成学生因厌倦一门功课而导致不喜欢上课、不喜欢教师的现象,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质量。在这一点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应该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迫切,做到严而有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在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搞好教学活动。
  
  (四)了解学生的需要,加深师生情感
  
  需要是人行动积极的内部动力,追求需要的满足也是人行为的根本目标,而且每个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及时恰当的满足,就会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任,树立教师的威信。比如,在学生过分化妆打扮的形为中,学生有一种追求美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恰当地打扮自己,教给他们美的表现、美的欣赏、美的原则和美的知识,有意识地做学生生活的老师。
  
  (五)利用学生的“抱团”心理,密切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人有合群的心理倾向,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教师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做到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学生中,除了班、组等正式组织外,由于地域、兴趣、爱好的一致性,往往形成三五成群的非正式团体,即“抱团”,而且在这种团体中,往往一人或两人起着领导和支配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争取到非正式团体“首领”的信任,就会赢得整个团体成员的心,因此,教师在和学生交往时,要有重点、有选择性地积极争取一个学生,以影响一群学生,利用和学生交往的有限时间去获得最佳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