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代课教师“去”与“留”的对策分析

作者:陈春霞




  [摘 要]民办教师队伍整顿之后,国家曾明确规定,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招用民办教师。但由于农村教师大量缺编,因而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仍有一支庞大的代课教师队伍。本文通过实践就代课教师的“去留”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村教育 义务教育 代课教师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继民办教师之后,代课教师是农村中小学师资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作为农村中小学正式教师的有效补充,其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安全度过 “瓶颈”具有积极意义。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量的逐年减少,代课教师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本文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就代课教师的“去留”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相关对策以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现实代课教师概念的界定
  现实意义上的代课教师已由中小学教师的一种临时补充形式演变成现在的一种长期形式,在部分地区发展到了较大的规模,其成份和关系越来越复杂,涉及面越来越广。本文根据个人经历将代课教师描述为“没有公办教师事业编制的、不享受国家给予公办教师待遇的而履行正式教师全部职责的、长期顶编在岗的中小学教师”。
  
  (二)代课教师的“去”与“留”的对策分析
  农村代课教师的长期、大量存在是我国当前农村师资队伍的客观现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前提下,多方考虑、周密计划、稳定过渡和妥善处理,绝不能对代课老师实行“一刀切”的政策。笔者就实际情况谈一谈应对代课教师的“去”与“留”的对策,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1.正式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吸纳优秀代课教师。正式教师是铁饭碗,这种缺乏竞争的机制使一部分正式教师实际离合格教师还有一段差距。这个差距有教学能力上的,更有教学态度上的。尤其是那些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的老师,只是起着“误人子弟”的效果。而代课教师一般都很兢兢业业,虽然课业繁重 ,但教学效果还不错,甚至比很多正式教师强。只是因为身份的不同,二者竟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对于代课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正式教师应加强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考核不合格的应予以培训,经培训后教学态度、水平等还是不行的应辞退。同时,在代课教师中挑选优秀者转为正式教师,满足学校的师资及教学质量的需求。
  2.签定工作合同,明确权责,严格规范管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生数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目前学生人数尚未大幅度下降,所以教师还是严重缺乏的。此时,应稳定教师队伍,代课教师也不能盲目清退,而要让他们安心教学,度过学生人数高峰期。在这一过程中,代课教师可实行聘任制,保证其一定的权利,保障工资,规定相应的义务。同时,可先明确代课教师的工作年限,即在签合同的时候就规定清楚,在合同期间代课教师可以享受正式教师绝大部分的待遇,但是年限到期(一般“年限”以专家预测的学生人数下降为依据),则不再续聘,代课教师则需另谋出路。这样,不用增加教师编制,还可以稳定度过学生高峰期,代课教师队伍也不会出现突然的波动,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3.加强教师培训,保证教育质量。虽然代课教师也不乏优秀者,且有一部分可因需要被纳入正式教师队伍,但是,仍然要对其加强教师培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除了要优化教师来源以外,更重要也更为现实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不同地域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但是,农村学校有限的经费根本不可能使老师们有学习进修的机会。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教研活动,他们也根本无法参加。很多代课教师,教了十几年的书,却没有机会走出乡镇大门外出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到外地听过一节课,更不用说到省城甚至全国去参加什么教研活动了。
  湖北省已出台相应政策,将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建立低费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各地教师培训经费用于农村教师的比例不少于70%,并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地方课程。
  
  (三)义务教育流动队伍建设
  面对农村“小升初”高峰带来的教师缺口,湖北省自2004年起,以每年从财政拨出专项经费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吸引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的乡镇学校任教。如今,这项称作“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政策的实施初见了多赢的目标:农村学生享受到真正的教育公平,资教老师收获到自己的人生财富,农村合格教师补充机制显现雏形。湖北省在实施“资助行动”的同时,还为促进当地教师的成长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优秀教师对口援助农村教育工作计划”,以构建农村教师提高培训新机制以及农村教师援助新机制。三项措施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相辅相成,发挥出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资教”这种真正的雇佣制的一大好处是既能填补农村合格教师的缺口,又不用扩大编制,因为几年以后“小升初”的人数减少,对老师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了。因此,以大学生资教应对农村“小升初”高峰期的师资不足,以缓解农村教师缺口问题,是政府的一种理想选择。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的出现,代课教师最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如何解决代课教师的出路这一问题存在诸多矛盾,随着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小学代课人员清退的有关情况.教育部2006年第6次新闻发布会[Z].2006.
  [2]王世军,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
  [3]李怀珍,郑国生.农村代课教师现象的归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4]薄建国.代课教师的政策与法律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5,(4).
  [5]刘效仁.清退“代课教师”需有公正遴选与补偿机制[N].北京青年报,2006.
  [6]赵学敏.全面清退代课教师时机尚不成熟[N].人民政协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