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要做到“面对面”

作者:罗小平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生在校学习的三个阶段和几个重点群体的特点,论述了“形势与政策”课拟设专题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主张专题教育要做到三个“面对面”,即“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在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确定专题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方法等三个方面都要紧贴高职生思想实际,这样有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专题教育 面对面
  
  目前,各高校按照教社政[2004]13号和赣教社政字[2005]1号文件精神的要求,把“形势与政策”课均列入必修课,认真落实“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的规定,对该课程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建设。针对高职院校教学安排的特点,如何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做到同高职生“面对面”,也就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在分析高职生的思想状况、确定专题教育内容、运用教育方法等都要紧贴高职生思想实际,这是对高职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分析学生思想要讲究针对性
  
  分析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要注意针对性,做到“面对面”,就是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真实思想情况。通过聊天、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真诚地与他们交往,注意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思想反映,努力把握他们在特定时期或围绕某一事件发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的全过程。还要注意分析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青年人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尽可能地收集了解到的材料。此外,还要将自己了解的情况与其他人了解的情况和其他工作系统(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这样,才有可能较全面的掌握高职学生的思想情况。
  “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就是要针对高职学生在一定时期发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注意抓好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几个重点群体。
  首先就是要抓住高职学生一进校的适应阶段。这一阶段由于部分学生没能考入自己钟爱的专业或学校,认为职业理想难以实现。或者在进入大学后重新评价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自身条件,发觉其与实际所学专业并不一致,由此产生挫折感。进校的现实环境和生活与中学时代有关大学的想象存在反差,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失望感。解决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而造成的诸如专业思想、环境适应等问题,是应给予充分重视的任务。
  其次就是要抓住高职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成才阶段。这一阶段由于部分学生认为高考的目标也总算实现了,于是失去了新的目标和追求,出现“理想迷茫感”,不愿意学习,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学习方法等种种原因,学习吃力、成绩欠佳,心里产生危机感,出现了焦躁或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地摆脱“理想迷茫感”和“心理危机感”至关重要。因为“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需要扬起理想的风帆。
  再次就是要抓住高职学生面临择业的就业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使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抬越高,很多学生怀着较高的期望值步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学历平台所阻拦。这种就业压力往往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对前途失去希望,甚至有人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没有意义,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困扰。所以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摆脱困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当务之急。
  “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在抓阶段性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女高职生、贫困高职生、新生和毕业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等重点群体。这些重点群体,有的是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有的是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有的是心理问题困扰难以启齿、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心存自卑,这些群体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只有认真做好综合分析一个阶段或一个群体内的高职学生思想的全貌,尽可能对学生思想状况有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估的基础上,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确定专题内容要体现阶段性
  
  确定“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内容要体现阶段性,做到同学生“面对面”,就是要按照教育厅每个学期下发的有关教学规定安排教学内容。除此而外,针对高职学生阶段性和重点群体所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组合,分专题进行教育。
  在适应阶段中,可以开设“五彩人生”、“放飞理想”等专题,侧重对高职生进行职业理想的教育。结合《时事报告大学生版》中介绍的许多当代青年和大学生立志成才的事迹,使高职生通过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奋斗拼搏的青年榜样,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理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在成材阶段中,侧重对高职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国内热点”、“心理之窗”等专题,以及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宣传教育,进一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择业阶段中,侧重对高职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可以开设“政策解读”、“时事看台”等专题,特别是通过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宣传和解读,使高职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帮助高职生从容面对人生的抉择。
  那么,“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如何设?专题内容要做到“四个相结合”:第一,与教育厅印发的学期教学要点相结合。教育厅每个学期都会下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有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在制定专题内容时,除了落实《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为主要教学内容之外,还应结合学生在特定阶段表现出的思想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确定每个阶段专题内容的重点。第二,与介绍相关知识相结合。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很容易形成是空洞说教的印象。事实上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内容在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同时,其内容还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中应当有意识的穿插介绍相关学科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第三,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紧密跟踪党和国家政策的继承与创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在制定专题内容时要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理论热点面对面》等作为教育辅导资料,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第四,与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内容应紧紧围绕学生某个阶段关注的热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专题教育的重点。着重分析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及时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做到“有的放矢”, 提高教育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正因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时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所以在确定“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内容要力求体现“四个相结合”,使“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常讲常新”,努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运用教育方法要贯彻互动性
  
  “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要贯彻互动性,做到同学间“面对面”。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在形势与政策专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的“满堂灌”和“一枝粉笔”的传统做法,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