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试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尹 凡




  [摘 要]本文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个大的方面粗浅地论述一下本人对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设想和看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改革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着这样两种认识误区:第一,传统的学科独立论。这种观点认为,语文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保持住自己的基础学科地位,语文教学改革之路铺展在本学科的“围城”之内,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搬用普教语文教改套路。第二,新潮的学科废除论。持这种极端化认识的人士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的教育,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程的教育并无多大现实意义,所以在专业课程方案里对文化课可以进行删减、甚至废除。产生这两种偏颇认识的根由是它们都没有瞄准学生主体特征进行科学的思维。
  由此看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一轮的改革势在必行,而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在克服以上两种认识误区和吸取以前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看清自己正确的方向。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在改革中我们要继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我们更要认清语文学科作为中职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应该是满足国家对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要求,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必须的基础。故其设置应兼顾素质教育功能和职业技术教育功能。在教学中要舍弃文化基础知识必须要“完整、系统”的老观念,树立语文课程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宗旨。坚持“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整合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服务。但我们也必须注意语文课向专业课的渗透(融合),在增强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失去语文的本色特征,不能放弃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等方面的多维功用的发挥。
  
  (三)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教学理念变革。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教育性和职业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性。发扬语文课程的传统教育功能,强化中职语文的职业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通用(普适性)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近年来,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现代课程发展观和新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在新的语文课程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是中心,是所有教育教学因素共同指向的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处处体现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真实体现,其本质即“学为中心”。
  (2)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已成为职业教育有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旗帜性口号。语文教材的设计既要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体系和知识内在的规律,保证教学秩序与教育质量,又必须顾及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综合职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就是从岗位需要出发,分析不同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诸方面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定位。为此,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定位也要从岗位分析出发,改变“学科本位”“学科中心”的倾向,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做法。
  2.教学内容变革。整合为专业课程教学服务、为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更实际、更复杂、更具综合性,教学内容更要接近职业生活和社会实际。语文的学习仅仅考虑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当给各专业学生以相应的专业语文素质教育。
  3.教学模式变革。笔者认为,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可按照“双向”思路进行创新:
  方向一:面向学生生命发展的“素质型”教学模式。这是为学生主体生命健康成长铺垫基石的教学运行模式。它的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对现有语文教材资源的科学的整合、更新。所以,我们要从语文基础素质的宏观角度,审视现有教材资源,加以有效地盘活和整合,形成适应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需求的教学蓝本。“素质型”语文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为学生今后在职业岗位上于创业的同时顺利实现主体生命价值,培育应有的人文精神,打造基本的文化底蕴铺垫好语文基础工程。
  方向二:面向学生专业发展的“职业型”教学模式。这是为学生专业技术学习铺垫基石的教学运行模式,与“方向一”模式同步运行。课程资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吸收现有教材中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源(比如部分的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二是发掘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现场(社会实践)的语文资源。“职业型”语文课程体系围绕专业技术“项目课程”教学程序建构,教学运行按照专业技术“项目”教学程序同步进行。如此,语文教学就自然地渗透进专业教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变革
  
  1.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手段由“单打一”转向“综合化”。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要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可视化。要加强直观教学、形象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的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身临其境中学,在边教边操作的过程中学。
  2.教学方法变革。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随着众多教学因素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去有效地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使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旺盛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