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思维创新与实践

作者:苏 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思维创新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开发的源泉。本文多角度、全面分析了思维创新与实践的关系,以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创新 实践 关系 制约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大转型、大变革时期,新旧之间、先进与落后之间矛盾交错,创新成为人们的目标追求和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而创新的形成和实现,来自于人们正确的实践活动,有待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新的思考和认识,达到思维创新。因此,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思维创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一)实践对思维创新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一种能动的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实践作为社会历史活动范畴来理解。而人的实践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从本质上看也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过程。从实践要素构成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实践看成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思维、实践过程、实践结果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实践主体是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人,是实践过程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实践客体是实践主体所改造的对象,它是规定实践活动客观性的重要方面;实践思维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实践的过程是指实践主体能动改造客体的实际运动;实践结果是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成果,它是检验人对实践活动认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方面。
  思维创新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突破性、开拓性和整合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它高度综合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等思维方式;是一种以获得创新性的认识成果为目的的在多种思维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思维过程,本质上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因此,正如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一样,人的思维创新同样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实践对思维创新的决定作用贯穿于人的认识活动始终。人类的认识活动包含两次飞跃,一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是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这两次飞跃都是通过实践环节来实现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同时,认识的这两次飞跃过程也都是思维在主客体相互作用时迸发出创新火花的过程。“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实践到创新的过程,二是从创新到实践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在思维创新认识活动中的何种环节,实践始终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这就是说,在人们认识第一次飞跃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掌握感性材料形成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理性认识。这是一个人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创造性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人的思维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人的认识第二次飞跃,主体再把这种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会根据实践具体要求而形成更具体的理性认识,即思维具体或实践理性。可以说是人的思维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新过程,并为新的思维创新周期活动奠定重要基础。
  
  (二)创新是发展着的新实践
  
  创新是发展着的新实践,思维创新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开发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素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要,创新即生存,创新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思维创新的正确运用在于“辩证思考”。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面对种种变幻不定的复杂情况,人们首先必须学会“辩证思考”。对以往的认识、经验、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达到继承、发展和完善,形成新的认识、经验、理论。我们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而辩证思考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法则,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就思维本身而言,解放思想是思维创新的基础。《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可以说是孔子为了解放思想、实现思维创新,要求杜绝的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愿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这也是保持我们思想富有活力的基本要求。思想不解放,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没有活力,实践过程中必然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创新也就没法实现。
  新实践不断深化创新意识,“换位思考”是思维创新正确运用的重要方式。人们因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思维的定势,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往往顺其思维定式的走向,出现难于改变自身看法的情况,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如果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就可能出现“角色的转变”,使思维出现新的角度,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思维创新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
  但思维创新的发展、创造力的开发,有赖于“知识更新”。创新能力是知识和智慧的综合体现。只有当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知识的价值才充分地体现。“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名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仍具有现实意义,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但取决于他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更取决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当前,当人们正跨入知识经济的门槛,走进信息时代,旧的知识渐渐地失去光泽,新知识正不断地显露出光芒。更新知识,成为人们开拓视野,认识新事物的必须;更新知识,人们得到自身的充实和能量的补充。通过对知识的更新,可以激发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制约着思维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人们的实践总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每一代人的活动都要以前一代人活动的结果为起点。前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甚至政治制度、社会意识都不是由后人任意选择的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和自然界一起构成新一代人实践的场所、对象和手段。它决定着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能达到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无视这一局限,不顾客观条件及其现实可能性去办那些在实际上办不到的事情,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陷入历史的沼泽,受到应有的惩罚。我国二十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并用以指导整个社会实践,大搞共产风、浮夸风,大搞农村中的“群众运动”、“集体出工”、“三大实践”,实质上歪曲了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真谛。不但未能把我们的实践活动引向预期的目的,反而劳民伤财,造成惨痛的教训。这一历史教训,我们应牢牢记住,不能再做唯意志论的蠢事。但是社会实践的历史局限能否发挥最大限度,历史到底能前进多远,却是取决于实践者的意志、目的、方法和行动的。如果实践的主体能充分地认识、正确地利用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客观条件,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现实可能性来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就能够前进到历史许可的最大限度,就能成功地掌握了历史主动权;就能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导实践。并且使这一理论具体转化为代表群众现实和长远利益的方针政策,唤起群众对自己实际利益的重视,解放并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使实践真正成为群众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自主活动”,充分发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实践获得最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人的实践活动在思维创新活动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决定作用。我们对思维创新进行研究时,必须深入到我们现实实践活动之中,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提升实践创新经验,掌握实践运动规律,并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思维创新,以创新的思维认识成果指导我们伟大的社会实践运动。
  
  参考文献:
  [1]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同满宏.实践的创新和创新的实践[J].探索,1999,(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