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探析

作者:郑小军




  [摘 要]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参照国内提出的典型人才模式,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品牌意识、“全球——本土”意识,重点抓好对高职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正确职业观的教育、合作品质的培养、创业品质的磨炼、心理健康的维护等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 对策
  
  (一)时代的要求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即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今年 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这一切都缘于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准确把握。概略地讲,有下面两点:
  1.社会新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内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财政收支、就业再就业、安全生产、市场秩序、东西部地区差异等。从国际方面看,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正重新洗牌,加速调整,我国要占据有利地位并不容易。特别是就业,可以说压力不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转岗就业,农村城市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加大。就业乃是民生之本,学生的人生之本,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2.人才新要求。我国的企业职工队伍有两大特点:一是人多,二是素质不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就业难,岗位数量少,供大于求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劳动力因素质不高,以致有岗也上不去。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能、复合技术型的岗位数量将大量增加,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成倍增长。
  可见,高职教育只有努力使高职生掌握并形成时代所需的良好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才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但略加审视,我们遗憾地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未完全摆脱普通本专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盲目追求“专升本”升学率,“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等,以致出现市场需求缺口巨大,高职学校却又招生吃力,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怪现象。既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高职生提升自身素质,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心理需求。
  
  (二)国内高职教育人才模式评析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结果最终体现在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即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它制定得科学合理,真正实现了,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下面是国内比较典型的两个人才模式:
  1.“新三型”人才模式。提出者基于人是思想人、社会人、综合素质人,主张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熟练掌握某一复杂职业或岗位群综合能力的德智技美全面发展的、完成高级工技能基本训练的职业型(即“老三型”: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素质型、品德型三位一体的全新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2.“KAQ”人才模式。提出者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简称“KAQ”模式。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心,素质为标向,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人全面发展的整体。不难看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呈现出高度复合化的趋势,已从单纯着眼于职业岗位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力图使高职生既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又是相关专业的多面手;既能干好当前事,又能可持续发展。以知识而论,基础知识要求宽阔而扎实;专业知识要求专精且先进,突出一技之长;相关知识则突出一专多能。以能力而论,既强调任职顶岗直接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又注重获取信息、革新发明、沟通管理等自我发展能力。以素质而论,主要是指由前述知识和能力内化而成的稳定的较高综合素质。可见,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职业、社会、学生自身发展这三方面要求,在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坚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同时也要突出重点,体现时代精神,抓住新时代最急需的关键性素质。
  
  (三)实现高职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首先,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下意识:一是危机意识。正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在危机面前必须沉着应对,有所作为,二是品牌意识。各高职院校在专业热潮中切忌盲目跟风,而应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结合地域实际,面向市场,重点建设好一些标志性专业,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三是“全球——本土”意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必须立足本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实践,使人才培养具有地方性,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面向世界进行全球化思考,使人才培养具有全球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从高职生必备的素质来看,我们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济大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KAP”人才模式,认为理想人格的培养,以思想品德、理想、情操为基本构架。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是人格培养的根本。现代人格中的独立、创新、敬业、诚信等精神是一个现代人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安身立业、待人处世的基本素质。独立人格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个性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在于人格和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主张生存之道正是做人之道,学会做人是生存之本。先做人,后做事;先成人,后成材;不成人,宁无才。人格是最高的学问,高职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是高职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这一目标没有实现,其它一切也都失去了意义。
  2.正确职业观的教育。职业观上接人生观、价值观,下连职业理想、学习心态,对高职生的影响很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这使得不少高职生自感前途黯淡、希望渺茫。其实,高职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需求。现有中职培养出来的人已愈来愈难适应不断涌现的高技术含量、高智能要求的工作岗位,普通高教又难以针对岗位需要,培养出在生产第一线起作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担负起为各行各业培养数以千万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高职生接受教育,既是个人谋生的需要,又是服务国家、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理应自尊自强,努力学习。
  3.合作品质的培养。当今世界,人们日益认识到彼此利益的一致性、合作的必要性。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实难有所作为;一味竞争,无视他人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也必然受损。很多时候都是合则皆利,争则俱伤,没有合作,不会合作,就做不成事情。显然,作为时代精神而言,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懂合作是大智慧,会合作是大本领。我们完全可以将竞争引入合作中,比拼谁的合作意识更强,谁更善于合作,谁更擅长通过合作创造更大财富。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好强的品性、竞争的观念、不服输的精神、不断进取的意识;另一方面更要大力弘扬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学会在合作基础上遵守共同游戏规则,搞契约式竞争,彻底摒弃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性竞争。
  4.创业品质的磨炼。创业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此外,鼓励高素质人才参与创业以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潮流。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为此,必须大力磨炼高职生的创业品质,使他们从被动的求职者变成主动的创业者。创业品质一是创业意识,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业,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二是创业精神,如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冒险精神、献身精神等;三是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把握并创造机会等综合性能力,是创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成分。此外,还要着力消除高职生创业方面的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等,使高职生创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5.心理健康的维护。现代社会具有高节奏、高风险、高竞争的突出特点,“三高”往往转化成“一高”:高心理压力。现代人比学识、比能力、比文凭,归根结底是比心理素质,比谁的心理更加健康。心理健康已成为个体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为青年成才立业之本。所谓心理健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定义为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种心理功能状态,是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即高心理效能,而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从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看,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从心理健康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看,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从心理健康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看,心理健康是决定人才整体素质水平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赖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能动基础。高职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适合自身的奋斗目标,有效调控自身,战胜各种困难,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孙恒志.齐天.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探.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2):41.
  [2]韩毅.李放.KAQ模式: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2.(2).27.
  [3]吴启迪,章仁彪.“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