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史 立




  就化学学科来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既要做到“减负”,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根本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以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记忆、语言表达能力等为重点的能力教育。其中重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实验能力是关键。
  
  (一)素质教育中,化学实验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任何内容无法取代的特殊的重要作用。
  一是实验具有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三是实验要求非常严格,更容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掌握实验操作能力。一个好的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能力的培养,丝毫不逊于而往往胜于就事论事解决问题。实验对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特别是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做到终身学习。所以加强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认识、强化实验意识
  
  实验的功能之强,作用之大,非同一般,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应试教育”“阴魂”不散,有的学校化学实验所处的位置还远远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位置,使实验长期处于教学的辅助地位。而且有的教师怕麻烦,敷衍了事;有的虽然全做了,但实验仅仅是来验证一些结论;有的演示实验不科学不规范,现象不明显,结论不准确,致使实验本身的内涵没有挖掘出来。这样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使学生错误认为实验可有可无。实验意识淡泊,形成好奇多变看热闹,红红火火走形式,实验得不到严肃、认真、具体的实施。第三是要做到学校实验室开放,资源共享。现在学校比较注重图书馆开放,延长借阅时间,实验室“全天候”服务则做的不够好,这远远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对此。必须更新观念,进行改革。
  
  (三)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进行有计划的、计划周密细致的感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进行诱导、启迪、培养、提高。
  实验开始前,要做好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预习指导,应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注意什么”。预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拟定实验方案。学生实验前要写出预习报告,做到观察前,对观察对象做好知识准备,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有选择地进行观察,胸中有数。因为一些实验现象较复杂,若不加以说明,学生会把次要观察当成主要观察。观察中,要让学生不再盲目性。消极的注视和随便看看都不是观察。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习惯和注意关键的细节。例如在做向浅绿色FeSO4(新制)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沉淀在空气中颜色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观察到瞬息即逝的白色沉淀逐渐转化为灰绿色沉淀,最后转变成红棕色沉淀。学生在观察化学变化时常常会被一些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所吸引,而忽略其它方面。例如镁带的燃烧实验,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镁带燃烧时放出大量耀眼的白光。而忽视观察生成物的状态及颜色。在容量分析中,不同的阶段观察点不同,滴加前,首先要正确读取滴定前的初读数,滴加完毕,及时读取滴定时的终读数,这些重要的特征、细节、学生们容易忽略,教师注意随时提醒。
  
  (四)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般性和规律性一种概括的、简洁的反应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从复杂的化学现象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使获得的知识更加生动、深刻、牢固。思维能力是多种能力的基础,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
   思源于疑,学生在观察了化学变化以后,激发学习兴趣,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脑海里总会有一连串问题,学生迫切需要解疑,产生强烈求知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析、综合,自觉探求问题的答案,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决不能用教师签字代替学生的思考,而应因时质疑,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比较,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积极讨论。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时,教师要边进行演示实验,边质疑。第一,将氯气通入到水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氯气的什么物理性质;第二,将红色布条分别放入盛有干燥氯气和新制氯气的集气瓶中各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什么问题;第三,将新制的氯水滴入带紫色的石蕊试液中,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断氯水的组成。通过实验引路,由鲜明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并自己去寻找答案,从现象到本质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加深理解氯水的漂白作用。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人们常借助于语言对事实进行分析综合。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做某些演示实验时,只说明所用的仪器和试剂,不要分析具体内容,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独立思考和分析后,再指定学生讲解,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和验证。如卤素各单质的活动性比较;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等实验教学时,采用此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他而不是硬灌输给他,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既加深理解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效果很好。
  总之,做实验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充分挖掘每个实验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操作规则及其在其他实验中的体现和应用,充分挖掘实验与实验的异同及联系,使学生从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综合实验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提高,培养他们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教学的核心,这在素质教育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