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善意的批评爱心的教育

作者:胡文福




  教育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爱和正确引导。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较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建议,想象丰富,能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往往固执己见,离群索居,甚至与集体对立,不肯接受老师指导或教育。对家长老师的耐心教育置若罔闻。鉴于以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个事例对我很有感触。在英国一个名叫亚皮丹的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十分引人注目: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位名叫“约翰·詹姆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他忽发奇想,要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怎样的。于是,他跟几个同学偷偷套住一条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一割离、观察。校长得知后极为恼火,他想,这还了得,非给予处罚不可。因为这只狗正是校长家的,而且校长最喜欢狗。再说,万一被狗咬了怎么得了。
  校长的处罚决定出来了,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实在是出人意料!校长认为,孩子们的举动是受好奇心驱使,而好奇心正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原动力。校长从麦克劳德的不当行中看到了积极因素,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理智而又巧妙的处罚方法,既让麦克劳德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
  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错了,决心改正错误。他接受处罚,认认真真地画了两幅图交给了老师。校长知道后觉得他画得很好,杀狗的事件就这么了结了。麦克劳德果真没有辜负校长的一片苦心,他后成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研究发现了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而在此之前,人们还认为糖尿病是无药可治的。他因此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后来校长将他保存的这两幅图捐献给了博物馆,因为麦克劳德不但为这个国家更为他这个小学校长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可以说,麦克劳德的成就是与校长的苦心分不开的。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不是采取粗暴批评的态度,而是采取辩证的眼光,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善意地进行批评教育,很可能就是为孩子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成功的大门。这就是麦克劳德的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本身素质不差,但感情敏感,因得不到老师注意而自暴自弃。“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在我接任班主任后经常在作业或日记上对他进行鼓励性评价,在我的鼓励评价下,不但作业认真完成,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不直接地当面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错误或缺点,而是尽量采取某种暗示的方式,让学生顺着教师的这种暗示领悟到错误或缺点,从而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如有的同学总是作业粗心出错,我并没有简单的画上一个叉号,而是仔细、认真地改正了过来,用老师的辛勤来感化学生。几次之后,学生粗心的情况大大减少了。譬如学生中难免会有随手乱丢废纸、果壳之类不讲卫生的事情发生,对这样的学生,直接的批评当然也能起到作用,但直接的批评,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的直接批评,又往往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口服而心不服。但如果采用暗示式批评,即教师在发现那样的情况后,并不是去向学生指出他这样做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而只是当着他的面,自己动手去将那废纸或果壳从地上捡了起来——教师的这一“举手之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过是个很随意的“小动作”而已,可对于毕竟已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却无疑会起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他会从教师的那个“小动作”中立即明白过来自己刚才的行为的不好和不对,他可能还会马上不大好意思地与教师一起去捡地上的东西,同时,对这样的“教训”,他一定会记得很牢,以后也就会自觉地注意起自己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来。这样的过程,当然也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而这种毫无“火药味”的过程,其收益实在算得上是事半功倍的。
  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做为教师,不但要用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知识和生存智慧去浇灌学生的心智,让他们在接受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实现人性的生成,在立入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圣火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