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本土文化与图案教学的渗透

作者:林 晓




  [摘要]充分挖掘与图案相关的木雕、剪纸、脸谱与灯饰的本土文化知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有机地渗透图案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激励和促进学生投身于保护、弘扬民族及本土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悟美术、学好美术。
  [关键词]本土文化 渗透 图案教学
  
  地方性的美术教学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它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的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且本地学生对地方资源了解相对要深刻些,便于接受,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最佳载体。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护和弘扬民族和本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美术教育的一个热点。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莆仙文化和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如何将这些本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图案课上尝试从木雕、剪纸、脸谱及灯饰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开拓学习视野,巧设木雕图案
  
  莆田传统工艺美术,向来以“精微透雕”著称。简朴的木雕建筑装饰、佛像、花卉等题材的围屏和栏杆以及许多木雕古玩、家具等,均精妙生动。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显色泽深沉,揉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后,便形成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不愧为“中国木雕之城”。
  本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十分珍惜这项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对《中国民间木刻版画》有所了解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家乡木雕与各地中国民间木刻作品进行对比鉴赏。本土木雕艺术,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精美的工艺,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同学,一种为莆仙木雕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我又带领学生到木雕工艺厂去参观调查,现场与艺人访谈,使学生了解各道工序、机器,学习不同材质木材的特色与价值,及民间艺人如何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施艺。还参观文物展览会与工艺城博览会领略木雕、砖刻、家具装饰的艺术魅力,获取了更多本土艺术的营养。
  传统木雕图案题材内容广泛,构图饱满均衡。写实的形象加以变化和组合,装饰性与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然而也有不少图案形式陈旧,在学习过程中我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敢于破除旧式一成不变的造型,大胆体现富有棱角锐气的块面光影效果,发扬现代创新精神。乡土景观莆田二十四景,也为图案课提供了生动的课程资源。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将情感融入作品中,张开了勇于构思、敢于想象的翅膀,用欢畅的笔调涂抹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一些独创的图案得到木雕艺人的肯定与好评,有些木雕厂还进行了专业人才的预定。通过本土传统木雕与图案的创作活动,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民间艺术的距离,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二)链接民俗生活,精裁剪纸图案
  
  中国民间剪纸是遍及全国的最丰富、最简易的民间艺术,福建各地的剪纸都有不同的特点。山区的南平、华安等地刻画山禽家畜的作品较多,表现较为粗壮有力、淳厚朴实;沿海的闽南、漳浦一带则屡见水产动物入画,风格细致,造型生动;而莆田、仙游一带以礼品花为主,倾向于华丽纤巧。莆田礼品花剪纸的作用广泛:贺生贺喜贺寿,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馈赠还是摆供,也不管是礼轻还是礼厚。都要赋上一枚鲜红的剪纸花,礼品花的造型也是别有意趣。
  在剪纸课上,我先请民间艺术家、老艺人来学校讲课指导,让学生了解本地剪纸悠久的历史,知道什么是礼花剪纸及其装饰美的功能。接着带领学生深入村头田野、古老民居进行速写,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让他们观看自家阿婆阿妈剪纸。那普普通通的剪刀和纸,在心灵手巧的平凡的阿婆阿妈手中,也能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艺术品。学生感受到礼品剪纸在普通生活中的生活情趣。而在小组学习中,我抓住契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索。一只鸡爪上的设计剪纸图案,经过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朵花形的剪纸,上面再饰以“牡丹”的图案。并称之为“凤爪花”,本无美感的东西顿时成了阿娜若舞的凤足凰趾。猪肚子儿很难看,学生把这朵花剪成一只肥硕溜油的小猪崽的意象,使这份本“好吃不好看”的礼物,得到了最恰如其分的完善,礼品和剪纸图案内容相统一,很好地反映了民间剪纸的吉祥寓意。学生在掌握剪纸工艺的同时,感悟本土文化造型和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内涵。
  
  (三)取材乡土文化,搭建特色舞台
  
  莆仙乡土文化中,莆仙戏是我国现有最古老的剧种,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而莆仙地区群众文化活动中最精彩、最热闹的是游灯活动。我市枫亭镇的元宵游灯,将灯节精品与民俗文化活动互相融合,推陈出新,特色鲜明突出,已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图案课,我让研究莆仙戏脸谱的同学,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了解民间戏剧脸谱图案的结构与色彩的抽象表现,收集莆仙戏的基本知识,熟悉莆仙戏剧脸谱的造型种类与脸谱设计的寓意。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越是本土的,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后我适时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脸谱,用线和色彩表现自己对戏剧舞台的感受。我请研究灯艺图案创作的小组成员给大家展示当地元宵游灯传说与活动的课件。介绍游灯艺术与当地地理、历史、及其民风民俗之间的联系。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我导人了装饰纹样对彩灯的辅助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图案的设计上。兴趣的浓厚使学生设想出了不少漂亮的图案。当装饰纹样与灯笼设计相结合时,创作出了不少让老师意想不到的灯饰作品。
  在校迎新春晚会上,学生亲自着手布置舞台,将自己设计的各式各样的灯笼配以色彩缤纷的彩灯图案装点舞台,舞台顿时变得古香古色、喜气洋洋,深受全校师生的赞赏。当学生们身着当地服饰,戴着各种戏剧脸谱,表演《民间灯艺舞蹈》时,全场一片叫好声,节庆的美好气氛得到极好的渲染。同学们用自己的美术作品结合乡土文化作为节日礼品装点校园文化,该节目获晚会最佳创意奖。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快乐地学习。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寓教于乐,身临其境的感受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应该为营造良好的本土人文生态环境出力,给学生的心灵播下家乡文明的种子,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乡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进而了解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存意义,强化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今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将在渗透美术乡土资源的同时,把现代艺术的美引进其中,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接轨,与西方文化接轨。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悟美术,理解美术,学好美术,让学生看到一个更精彩的美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