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作者:宋淑蕴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显重要。本文想从教学的角度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教学特性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等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1 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统一教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2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1 自主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 协作性。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 研究性。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一研究探索一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1 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