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效东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学校问题社会化”的重要体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破解这个难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困难 成因 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这不但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性
  1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脱离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当然有扩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许多高校因人设事,有什么老师设什么专业,而很少顾及社会需求,有些高校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设一些“一支粉笔、两片嘴”就能办的专业,而社会紧缺、急需的一些生物、机械类专业却很少设置,还有一些院校的先进实习设备长期闲置,有些企业良好的实训条件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这种本来就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却往往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及时地进行主动调整,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结果出现一边是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一边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另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在市场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销对路”,学生毕业才有出路,学校也才有生存的竞争力。
  2 综合素质培养的忽视。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带走些什么。表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师只教会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对事物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认识不深,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映到工作上就是学生只能或只会“做事”,而不能“做人”由于目前的教育体制比较重视教学的质量,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培养。进入就业市场后显得茫然和尤所适从,在双向选择和接受面试时,或缺乏自信,发挥失常;或过于傲慢,言过其实;或不修边幅着装随便,缺乏职业形象气质,与企业氛围不协调,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象。
  
  (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某些地方政府缺乏优质的服务
  
  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才,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而兴叹,就政府部门来说,要加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体制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的紧迫性,同时继续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行政策引导,以营造其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企业用人观念有偏差,用人结构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好多单位盲目地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追求高学历,用人条件越来越苛刻,把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合格证书都列入基本的条件之中,并且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求有实践经验,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些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四)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效果
  
  从就业开展指导时间的角度看,我国处于基本上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的应有局面还远未形成。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没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缺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设备硬件条件,抑或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其力量都是很弱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大学生入校开始,贯穿于在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应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并且帮助大学生在实践实习中锻炼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未来实现更好地就业,仅仅在学生毕业时提供就业服务远远不够。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
  1 从政府层面上讲,政府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立专门的人才预测机构,培养预测工作人才,建立科学的预测体系,为高等教育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加大工作力度,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社会就业总体统筹安排,减轻高校主体的责任。另外要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方面力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建立有效的为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能在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2 从各高校层面上来讲,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3 从用人单位层面上来讲,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 从毕业生层面上来讲,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期望和现实的关系,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主动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从旧观念、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理性、客观、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就业位置。另外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视令人鼓舞,大学生是社会上接受教育最多的一群,他们应该有创业的勇气,有勇于担当的气概,勇于把自己多年求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的财富。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摸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