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作者:王瑞霞




  使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呢?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哪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提问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如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提问:第一,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第二,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使用这个定理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二)课堂提问应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提问要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的大合唱,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愉悦的心情从事学习。如果教师的提问过浅,提问所含的信息量过小,就不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在“平面的基本性质”中,提问:“过两条相交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问答。这显然是一个信息量太小的提问,没有深度。但如果改为问:“过两条直线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他必须对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相交”、“平行”、“重合”、“异面”这4种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结论,这种有深度和广度,信息量也适当的提问,肯定比第一个提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当然如果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过大,问题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超过了学生力所能及的,那也不恰当。
  
  (三)课堂提问应注意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中,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在“函数的概念”中,提出问题1:在初中我们是怎样认识函数概念的?根据教材中的3个例子,提出问题2:这些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问题3: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函数概念?问题4:如何用集合的语言来阐述上面3个例子中的共同特点?问题5:如何用集合的观点来表述函数的概念?问题6:你认为对一个函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函数的概念,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无味。且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中,可先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工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得这样快呢?这时学生就会出现惊疑,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就大不一样。
  
  (五)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1 把握提问的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例如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教材易出错处、课堂结尾处等都可以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的提问。
  2 确定提问的对象。老师在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对“兴奋型”学生可以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式,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的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
  3 安排候答时间。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在特定的数学课堂和数学问题上,数学等待应是变化着的,它还有待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