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职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尝试

作者:赵长征




  启发式教学在经历数千年的教育发展和实践锤炼中,充分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长久不衰,并以其特有的魅力赢得世人的赞誉,如能较好地掌握并熟练运用,课堂教学必将出现一种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魔术般的诱惑力,成为学生求知的动力。
  
  (一)认清特点,把握关键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应做到:重在点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为此,教师必须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运用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动机和兴趣,采用探索性问题,诱导学生独立思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组织、定向、适应、实际操作和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1 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我们谈把握启发式教学特点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排斥和抛开传授知识,而是要辩证地处理两者的关系,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又注意传授知识。
  2 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启发式教学要求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启发、诱导、激励,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启发式教学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适时合度,因材施教
  
  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启发学生的问题是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文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启发式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效,还必须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了解实际包括,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入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能够催人奋进。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师生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两者水乳交融,共起作用,这样,教学活动方能生动活泼,饶有兴味,取得成功。创境激情启发要求教师做到。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也不应满足于简单地解决一些问题,而应给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促使他们不能单靠已有知识和习惯就可解决,而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当学生跃跃欲试,处于愤悱境地时,教师才去启发、点拨、诱导。创设激奋情境,唤起学生激情。激情是强烈的、劲猛的、激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创设激奋的情境,唤起学生亢奋的激情。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激情,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创设悬念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而创设悬念情境,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进而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为此,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在佳处设置悬念。
  
  (四)设置疑问,激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要学会“设疑”。具体做到:一是在“巧”字上设疑。设疑贵在巧,“巧”表现在设疑的方法要巧,时机要巧,地点要巧,方法巧,表现在设置的疑问能创设愤悱情境,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渴望。时机巧,表现在设疑的时机要寻找最佳点,是课始、课中,还是课尾,都要巧作安排。地点巧,表现在设疑在设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没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然后释疑解惑,开通思路,启迪思维。二是在“关键”处设疑。设疑要设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认真听课在积极的思考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在“无疑”处生疑。设疑启发,还要注意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关键”相关的平淡处巧设疑难,使学生从未知有疑转化为渐惑有疑,从而引起思考,引导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教师讲课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情绪,引起情感共鸣,随时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