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分清楚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作者:周旭东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也是我们不懈追求和探索的,分清楚语文知识类型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必要的。只有从根本上弄清楚语文知识类型,实施有效和高效教学,减少负效和低效教学,才能大幅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类型 教学效率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教育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出台之后。“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时间激起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的什么位置。突出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应作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再说语文知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体系,讲全、讲深、讲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而面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总之。现实和历史都要求我们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然而改变以知识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念并不是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恰恰相反,这正是针对我们的学生和当下的教学现状所做的恰如其分的改革。
  现在的问题不是语文知识重不重要,而是语文知识的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样的语文知识。这就引出了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另外的一个话题:语文知识的分类,
  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知识可以分成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如人们常说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如何选择词、句,如何概括段意、把握文章的意义、如何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等。策略性知识是指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即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元认知,如识字策略、选择语料策略、言语转换策略等。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是分类型的,所以在谈论语文知识的时候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到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的知识,因为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在形成能力的时候其功用不同。比如陈述性知识,绝大多数不能直接转化成能力,只是在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基于此“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句话是不够严密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能够直接转化成能力,因此它们是知识大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成员。讨论知识类型的目的是为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课堂教学到底教了哪些知识,它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现在的语文教学呈现什么样的状态呢?关于这个问题已有专家作出了明确的解答:当前“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缺少程序性知识”、“语文课程缺少方法和策略性的知识”。总之,“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而是注重传授静态的、僵死的语文知识,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主要以陈述性知识为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传授的主要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即能力的辅助性知识,这就大大偏离了教学的初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校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也证实了这一点。反观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其中的疑问不解自消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分清楚语文知识的类型,所做非所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和语文专家都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如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整合教学目标提高课當教学,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确立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等,不一而足。这些观点和建议来自于教学第一线,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理当充分肯定。但是,这些经验和方法无论是宏观的教学目标,还是微观的教学方法技巧,大都忽略(或缺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分清楚(或没有形成)语文知识的类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陈述性知识当做重点来教,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的性。
  教学的过程实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无非是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运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实现这一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包括课程标准(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师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就是文所说的“当前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比较陈旧、贫乏和存在空缺”。由于“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多为陈述性知识”,而陈述性知识中的绝大多数是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的,课堂教学恰恰教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成了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教学目标都不能实现的课堂教学,还有什么教学效率可言呢?
  教学效率有负效、无效、低效和高效之说,时下的课堂情况是低效教学普遍存在,高效教学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大凡高效教学都称之为好课,好课的反面是什么呢?当然是低效的课(包括无效和负效)。但在衡量一节课是否是好课之前必须先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节课上得对不对,是不是语文课,只有在上对课的基础上才有上好课的可能。在实际教学中以下的情况屡见不鲜:一节课,教师大讲特讲作者生平及作者的逸闻趣事,说是提高趣味性;大讲特讲文学常识,说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大讲特讲课文时代背景,说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大讲特讲课文的思想内容,说是拓展延伸深化,等等,这些内容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被当成了教学重点。我们无意否认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但是这节课已经失去了语文课的性质,变成了历史课、生物课、地理课或文化课,真是“乱耕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这样的课上得再生动,也只是哗众取宠,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任何提高,因为传授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而不必在课堂大讲特讲,以这种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效率从何而来呢!“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条死胡同里越走越远。
  那么,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什么样的课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