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陈永强 刘惠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关涉个体的发展,关涉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受教育是我国宪法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今天,要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劳动素质,就必须保证每个公民及其子女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个体发展的起点是公平的,也就是必须保障教育公平。
  就我国而言,保障教育公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可行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教育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的稀缺资源,其分配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通过财政手段来掌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公民受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制度和观念的偏颇,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十分合理,从教育结构上来说,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得较为明显,中小学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处于夹心层的职业教育却关注不够。而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这样的政治目标,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陸都应当得到充分认识。
  
  (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需要职业教育
  
  自19世纪以来,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我国由于稳定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仅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只有改革开放以来约30年的时间。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脚步,就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知识技术武装劳动者的头脑,为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
  但中国的现实国情是,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但劳动者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中国制造”产品遍天下,但有很多是设计在别国,我们只是为别人加工,知识产权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厂,为全世界的消费者提供资源,为全世界的制造业提供最廉价的劳动力,赚取最微薄的利润,在发达国家主宰的全球化分工中占据最底层的位置。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不仅中国很难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即使是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很难长久保持。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需要培养懂设计、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先进生产力,而要完成这个使命,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
  
  (二)职业教育弱势违反教育公平
  
  在今天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义务教育及普通高等教育一般以固定年龄段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甚至还设定了某些受教育条件。而职业教育的目标人群则要广泛得多。职业教育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职业能力的教育。因为它与经济活动、科技活动、社会活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最贴近经济活动和社会各项活动。
  我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教育制度的设置、教育资源的分配就必须考虑到每个群体的教育需求,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好的教育制度应该以人为本,充分理解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智力、个性、个体背景差异,因材施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不同的人提供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教育成为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成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一种全面的、终生持续不断的经历,而不是把教育单纯看做是一种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不再将职教和普教视为等级、智力卜的区别,而将其理解为分工的不同和人才规格、人才类型的区别的时候,职业教育的发展才真正具有可能。
  职业教育既是全民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终身教育这种现代理念的体现。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劳动者一牛中只受一次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终身学习制度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三)转变教育观念,加大职教投入
  
  人的素质、能力是从多个方面来衡量的,人生发展的基础是多方面的,除思想品德、科学知识、人文素养之外,还有基本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身心健康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观念的偏差和理论的误导,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2005年以前,职业教育没有得到与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资金投入。以中职教育为例,中职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投入占财政预算内拨款总投入的比例连续十年降低,从1997的11.5%左右,下降到2005年的5.2%,再看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财政预算内投入大大低于普通本科。2005年,高职高专的学校数,招生数,包括在校生,基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财政预算经费,本科生均费是1.1万元,高职只有1547元,高职高专与普通高校的财政公共经费的投入比是1547:11000。因此可以看出,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职业教育也没有得到资源配置的公平。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所面临的不公处境,已经开始逐步将职业教育提到其所应有的高度。2005年底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这几点对于确保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职业教育学生救助产生了积极影响。
  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时期,是集中资源投向精英教育,还是照顾大众,选择公平,国家和社会已经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