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围绕“三个转变”搞好内涵建设

作者:韩洪建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中等专业学校基础上组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院5年来,紧紧围绕“三个转变”,即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从小规模办学向大规模办学、从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向打破学科界限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终极目标,以专业调整和设置为特色,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和实践,把办学层次提升、办学理念升华与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统一起来,把办学规模扩大与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统一起来,把学校长远发展与办学效益提高统一起来,坚持走内涵建设、特色发展之路,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力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一)更新观念,明确定位,实现从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
  
  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不等于说就已经是名副其实了。由中等学校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转变,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又艰难,有时甚至是痛苦挣扎的过程,因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既要扬弃一些过去长期办学实践所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所熟悉的办学路子,还要不断学习和逐步使用我们还不太熟悉,甚至是比较陌生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还没有多少现成的办学经验和管理办法可供学习和效法,从教育类型上看,它在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上,类似了原来的中等职业教育;从教育层次上看,它又属于高等教育,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某些特征。笔者理解,它既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特征和属性,决定了学院自挂牌之日起,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创办名副其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个课题——从中等专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变。要破解这个课题,就必须在主观上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在客观上积极而又审慎地做好起始性工作。
  首先,主观上要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中等专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变,首要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指导办学。是用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心态来主导,还是用高等教育的心态来主导?毋庸置疑,既然办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心态来主导。也就是说,必须从思想上明确,我们所办的教育不再是中等教育,而是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心态和思想指导下,重新构筑办学思路、理念和定位,才能推进各项工作从主观到客观、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从而全面实现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
  其次,客观上要积极而又审慎地做好起始性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确立与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这是高职办学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将这个工作做好了,办学才有方向,各项工作才能按照确定的路线顺利开展。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学院在实践中确立的办学理念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以为水利和社会培养各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规模、效益、质量相统一的办学思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和统一,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水利行业和湖北省有较高知名度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院确立的办学定位是: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兼顾中职教育、成人大中专学历教育和行业培训;以水利水电类工科专业为主,兼办文、经、艺等社会需要的其他专业;立足水利,服务社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5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规律,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来主导办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将学院从中等职业教育的母体中脱胎出来,顺利推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轨道,实现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
  
  (二)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适应从小规模办学向大规模办学的转变
  
  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转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创新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校长期处在千人左右的办学规模。学校管理模式长期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竿到底”的模式,即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通过学校职能部门来直接解决或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有时甚至是由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直接解决或处理学校的各种事务。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后,学院的办学规模逐年增长,目前在校生已经达到8000人左右。在这样的办学规模下,原有的“一竿到底”管理模式不仅与逐渐扩大的办学规模不相适应,而且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与大规模办学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快地实现从小规模办学向大规模办学的转变。
  目前,学院采用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在管理模式上所做山的相应选择。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是正确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基础”管理模式的应用,在客观上是对原有“一竿到底”管理模式的扬弃。在内容上,它强调了院和系的两级管理或分级管理,管理重心下移至“以系为基础”。在教学、实验实训、师资建设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上,学院只实行宏观指导,各系部根据学院的宏观指导意见,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安排教学计划、教师引进聘用、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服务于教学和实践。学院领导也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学院发展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上来,使学院整体发展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实践还证明,一定的管理模式要靠一定的运行机制来实现。离开了相应的运行机制,再好的管理模式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建立一套与“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基础”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具核心内容是“办学效益相关联的财务预算和核算机制”,所谓“与办学效益相关联的财务预算和核算机制”就是每年度,各处室按照在校学生数以固定比率核定办公经费,各系部按照各自的学生数、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核定其使用经费,对各部门经费实施划块管理和使用,节余自动划转到下一年度,超支扣减。并以此对分配制度做相应改革。在工资以外的收入分配方式上实行教师以课时为主、行政以岗位为主、独立核算单位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