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作者:廖世平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的颁布,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原则意见,对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1 教育价值观的转换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转换的必然趋势。当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看待质量?从教育的价值观来看,教育质量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认为知识是理性之本、为善之本;二是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入要服务于社会;三是学生本位价值观,认为教育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潜能的发挥,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自由的人,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育价值观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我们认为教育价值的取向,既应强调对社会的服务,又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必然决定相应的教学质量观。
  
  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16号文件”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应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专门人才,以解决我国技术应用、技术转化人才的短缺问题。但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受普通本科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不能准确地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设置专业、培养人才,致使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离,产生了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考生及其家长和接受毕业生的行业或企业不认可高等职业教育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 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环节的发展现状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任何一种产品,任何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能否立足,首要因素是质量。同样,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生存、能否发展,关键因素也是质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针对性,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缺乏,教师队伍不适应,实践性环节在口头上重视、实际中却被忽视等。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教育政策法规依据,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使其进入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由此看来,高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制约高职教育良性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创办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非常广泛,它牵涉到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16号文件”从培养目标、专业改革和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阐述,这些因素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1 创新教育观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高职教育应该在“帮助人人都成功”的原则下去构建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高职教育还应建立全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这将引发全方位的改革,要求我们:第一,要树立开放式办学的办学观;第二,要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观;第三,要树立技术型教学的教学观;第四,要树立“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服务”的学生观(要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服务重点要做好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跟踪服务,为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第五,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的人才观。
  
  2 明确定位,为提高教学质量理清思路。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和规格定位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16号文件”重申,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要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技能型”人才。目前,教育理论界普遍将人才分为四种类型,即学术型、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正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必须关注以下变化:一是技术结构的变化对培养规格产生的影响,二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三是“入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影响。
  
  3 精心设置专业,凸显高职特色。“16号文件”强调,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最鲜明的体现。那么,如何正确分析形势,搞好专业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与生命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必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所对应的人才规格来考察社会环境和现实需要,才能为专业设置准确定位。归纳起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一般应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人才需求状况、院校办学条件和特色这三大要素。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一般应考虑职业、技术、职业岗位群。我们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突出重点,集中财力,重点投入,精心打造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学校的亮点。
  
  4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职课程体系。“16号文件”指出,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怎样确定课程结构、进行课程开发、改革教学方法,以办出高职教育特色,是必须下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是能力本位,它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体现在目标追求上,它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就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四种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