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作者:周青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途径是依靠农业科技,这就为农业科技工作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工作重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应全面贯彻《纲要》精神,研究和制定实施方案,调整战略,突出重点,明确任务,加快创新,为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和教育工作要努力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新阶段的要求,应突出以下调整:一是调整科技发展目标,二是调整技术发展方向,三是拓宽科教发展领域,四是加快体制与机制创新,我国农业科技工作既要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供可靠的保证,又要适应全球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为此,必须明确以下任务:
  (一)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后动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发展后劲,始终是农业科技的首要任务,也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今后,要加强农业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创新,加速农业良种技术革命,加快转基因动植物品种、生物制品、农业信息产业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建立持续高产种养模式及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果战略性调整,实现“双增”提供科技支撑
  调整和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科技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内容,面向农村实际、面向农民增收、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科技服务和科技培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农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以农产品储藏、加工及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农产品产后关键技术以及配套设备的突破,带动以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三)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
  要着眼于农业加入WTO的严峻挑战,拓宽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加强农产品信息和技术服务,改进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以及产品标准化技术,制定合理的技术壁垒政策,不断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提高出口创汇率。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开辟技术、产品、人才的国际交流新途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出口。
  
  (四)为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大水土资源开发治理研究力度,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旱作品种和节水技术,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要做好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工作,着力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防治问题,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快生态农业和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要加强科技减灾、防灾工作,重点加强动植物重人病虫害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农作物抗旱、耐涝、抗风、避雹技术研究,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
  
  (五)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相差十几年。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力争在主要学科领域跟上世界先进水平,缩小差距;在有相对优势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部分可跨越领域,实现突破一要坚持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继续保持已有的领先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科技创新能力,促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六)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保障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是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需要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德量农利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因素。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要依靠政府的组织和引导,应把促进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业劳动力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