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我国职教的半工半读和工学结合

作者:卢 璐 夏金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高水平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是职业教育的振兴之路,
  [关键词]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规模发展、办学规律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办学规律,但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职业学校越来越弱势,教育资源配置仍然在走“抓大放小”的老路子,以期待值为主的社会压力等等,而最根本的制约还是来自职业教育本身。“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才有可能是职业教育的振兴之路。“半读”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不倚重文化课,能让学生潜下心来学技术;“半工”就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操作工,从而实现“学技术”、“学文化”两不误。为什么国内外很多人都说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就是因为这些学生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
  对学校来说,和企业合作可以缓解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了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传统的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不一致,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要有差距,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种模式,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学生需要接受什么专业技术的训练,企业就提供什么技术人员给予帮助,学校和企业根据人才培养和生产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任务,实施这种模式,企业成为了“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又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既解决了学校专业设备条件不足的矛盾,又解决了学生的专业实习问题,还使学生能掌握过硬的专业岗位技能。,这种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瓦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对企业来说,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与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按照企业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培训成本,又获得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使企业有了人才培养的基地,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后顾之忧。现在企业发展很快,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手紧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这种模式,企业与学校加强了联系,既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可靠保证。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将有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运用企业资源、按照企业的用人要求扩大了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规模,企业利用学校也建立起了技能型人才的储备基地。所以,这种模式深受企业的欢迎,可以使企业拥有更多优秀的员工。
  对学生来说,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不仅可以掌握职业技能,而且可以获得合理的报酬,缓解经济压力,还有益于未来的就业。尤其是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有人总结为:学成一门艺,就业一个人,脱贫一家人。这种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帮助。学生入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知识学习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岗位实习,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的过程及技术有了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加强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有利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的“零距离”对接。采用这种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能力,为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和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获得一定的报酬,能够解决学生的部分学费问题,电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有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对扩大职业学校招生和办学规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他的许多论著里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一面教、一面学,一面做,在教中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重心在“学与做”的密切结合上。这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职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取决于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黄炎培先生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在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一。”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只有走进社会,走进企业,才能完成在校园内不可能完成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训练。黄炎培先生还说:“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的出路。”怎样才使学生有就业出路?关键在于学校要和企业实现最为紧密的联系;实现这种联系的最佳选择则是半工半读,许多学生毕业即就业的实例,证明了这一命题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英国现代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等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也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英国从2003年起实施一种新型的国家现代学徒计划,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脱离企业的弊端,这是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途径。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度是在传统学徒制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是:整个学徒期4~5年,第一年脱产到继续教育学院的训练中心学习,以后的几年培训在企业进行。在完成整个学徒期的训练计划并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现场教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工读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单纯的现场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之后形成的。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探究原因,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成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办学,采用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实习接受技能培训,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起对人才培养的任务,形成了新的培训机制,学生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学徒;教学有两个老师——教师与师傅;培训有两个场地——学校与企业;教育有两个机构——企业与学校。这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很好,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在我国的职业院校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就需要构建一整套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与方法。
  第一,要全面把握,慎重权衡。既要按照企业生产与用工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身体素质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