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浅述

作者:陈杰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质量提高上”。为此,各地高职院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适应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转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不长,历史的积淀不深,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准确把握内涵建设实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探索和商榷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再认识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全国1000余所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建设力度不大,办学特色不明”的状态。在教育部16号文件发布之后,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希望以此为契机,强化各自学校的内涵建设,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但在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把内涵建设表象化、形式化,认为内涵建设就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试点等等。笔者认为,上述事项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但就高职的内涵建设来说,还远不止这些内容。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三个层面:一是办学理念层面,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及品牌意识、校园史化建设、学校质量意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特色及创新等;二是组织建设层面,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及机制;三是发展战略层面,包括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声誉的培植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上述三个层面,办学理念层面是基础和保障,组织建设层面是支撑,发展战略层面是内涵核心,三个层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动,构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完整体系。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教育质量标准。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要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必须了解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技术知识论。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普适性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学术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其中,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和学术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评价导向是职业性导向,而非学术性导向,即强调高职学校毕业生满足职业、满足岗位需要的能力,而不能用学术标准来衡量教育计划内容以职业目的为主的高职教育
  3、内涵建设与外延扩展的关系。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建设压力大,国家投入经费不足,内涵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外延规模作支撑,因此,适度容许高职院校外延的扩张,包括投资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办学实力的增强,可以给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外延扩张的同时强调内涵的提升,通过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大量符合社会、市场、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正确处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就是要坚持“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相结合,外延扩张与内涵升华相结合,结构优化与特色创新相结合”。
  
  4、内涵建设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长期性,
  (1)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建设与发展上的不平衡,因此,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必然不能搞“一刀切”,我省各地域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高职院校建设时间长短不一,使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与复杂性。部分高职院校建设起步早,内涵建议的重心已从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向开放办学、深层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和高职教育创新方面转移,内涵建设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发展创新、提升质量的同时提升层次;部分高职院校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或刚刚结束,建设发展与内涵建设并举,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的规范管理,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爱解决生存与发展二个方面的问题;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处在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阶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空间有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向本地域输送更多技能人才,提高就业率,是其内涵建设的重点、
  (2)由于高职建设与发展的不平衡,内涵建设同时呈现出其多样性:一部分高职院校为生存谋出路,内涵建设围绕评估在转;一部分高职生存无忧,内涵建设瞄准示范院校建设的目标;另一部分属于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内涵建设的目标在于如何引领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
  (3)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兴办高职教育还仅三十余年的历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还处在探索期间,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至今仍是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从德国的“双元制”、“三元制”,到美国的“学校到工作”模式,英国的基于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等,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职教育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也将汇入这一长期的改革与探索大潮之中。
  
  (二)围绕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前提。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学校教育独特的环境和氛围下,凝炼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体现一所学校的特色,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指导全体师生,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整个学校上下一心,为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自觉地努力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包括学校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规划格局、校园建筑、教学用仪器设施设备、实验实训基地等;制度文化是指具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的总称,通过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和师生的行为方式的反映出来;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包括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观念、管理思维方式等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与学校规模的发展相统一,要有计划的提炼自己的“学校文化”,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极好地规范学校的办学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