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教育的价值核心是“铸人铸魂”

作者:黄木生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继出台,两个《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是教育适应新形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才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什么?笔者理解,“德”就是“人魂”,人的精神支柱,人的脊梁,一个人立身处世的价值观,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民族来讲,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发展和强大的动力。一个人“德”的形成,贯穿于一个人的人生全过程;一个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贯穿于一个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要是指“德育”的时间之长远。教育是人类文明薪火传承的接力棒,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起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是“铸人铸魂”。
  
  (一)教育具有教育性、个人性和社会性三方面的价值
  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个人发展与创造、教育自身发展与创造三者,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教育整体关联系统:从“大教育”的观点来讲,教育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直到老年教育构成的终生教育即人生的全过程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扩大化趋势)的全类别教育体系教育应该有正面教育、负面教育的区别。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影响即教育,教育既有有意识的教育,又有无意识的教育 教育“铸人铸魂”包括自铸、他铸、互铸、共铸,家庭铸、学校铸、社会铸,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公共工程。本文所谈的教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但同时又必须主动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二)教育“铸人铸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1、教育就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化”转化的过程。人类文明的所史,就是人的不断“人化”和“文化”的历史。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它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条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理所当然由社会主体的人去建设。从生物学意义讲,一个初出生婴儿只是一个“高级动物”的“自然人”,如果将其“关”在“玻璃罩”里进行喂养,他只能由“婴儿”长成为“大人”“老人”,但决不会具有创造和发展社会的能力,教育使得人的“人化”和“文化”予以实现。通过文化“化人”,教育将人从自然蒙昧状态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最终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社会人”。
  2、教育是最关乎人自身发展的事业。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所有一切存在的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到了特殊教育,就是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关怀。教育就是要像阳光一样无私无邪的遍洒人间。教育在提升人的道德责任感的同时,从人的发展出发最终又为了人,引导人的设计和塑造。教育“进口”时的“原材料”和“出口”时“加工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出口”时的成品“有德性的人才”使社会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而这一必不可少的“工序”就是教育的“铸造”。
  
  (三)衡量教育的成败得失,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受教育者长期发展为标准
  在判断教育的价值时,人们历来重功能而轻本体,如将读书作为“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还有的视读书为“金粉金箔”,为的是粉饰自己和装点门面,重表面形式而轻内涵实质。因此往往不顾实际而读书盲目追求高门槛,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以求表面风光,诸如此类的教育价值观点,实际上是让自然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再次使人陷入分裂状态,把教育引向异化,那种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试以分数为中心,唯分是举,一考定终身,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追求表面形式、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这种教育的异化表现为把教育价值定位为以功利主义为导向,使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单纯为了个人的追求和眼前的成功。这种所谓的“成功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是不完全符合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依据急需程度来定义教育价值,将个人和眼前利益作为终极目的,注重现实而忽视了未来。
  
  (四)教育应该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是全面的,而非单一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产生与发展自始至终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人的素质发展必然也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教育,哪怕是最初阶段的启蒙教育,都应该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在教育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显在和潜在的内容将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人的一生。
  
  (五)教育“铸人铸魂”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
  古人云:“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圣人,德才俱无是鄙人”,育人必先育德现代社会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舞台,教育不再是封闭的“玻璃瓶”,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但千变万变,不能离其宗,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教育更要坚持“德育为先”,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德育内容不应该同时也不允许虚无缥缈,要突出时效性和实效性。学校首先要对学生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切实加强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确立国家利益至上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中,要让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宽阔胸怀。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不是被动地去应付社会,而是积极地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六)教育“铸人铸魂”就是要以德为首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并“内化”提升为人的综合素质
  教育“铸人铸魂”就是真正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生命体,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教育“铸人铸魂”赋予新的“学生观”,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