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赏识教育

作者:岳峻峰




  不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跟你讲了多少遍,还改不了这个毛病”等等。本来教师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中职学生确实存在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我们教师应勇敢而清醒地面对,要理解他们,更要赏识他们。
  某职校有一个大个子男生叫杨超,因为经常打架,在原校无法读下去了,所以又转到另一职校。由于难忘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嘲讽态度,他很自卑。后来,语文老师了解此情况后,在课堂上给了他很多的肯定,并在课后给他补课。现在的他成绩进步巨大。对于一个自卑的学生,你给他以成功的体验等于雪中送炭,给他失败的挫折等于雪上加霜,“赏识”的心态和“赏识”的眼光帮他找回了一个好孩子的感觉,让他甩掉了心中自卑的阴影,使自信的火焰重新燃烧。这个事例给我一个启示:“赏识,成功的教育。”
  诚然,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比如在语文课成绩差的学生面前,要鼓励学生,要让他感觉到老师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只有一条,人的能力也不止有一种。同时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了不良的影响或失去了信心。老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学生的惶恐心理,让学生感觉到他在老师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通过教师的赏识教学,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如果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本来差异并不大,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要求我们老师要懂得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肯定学生的特长,帮助其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优等生”每个教师都喜欢,而“差等生”就未必了。那些“难看的孩子”就像遭受意外伤害的花骨朵,需要格外细心的关爱和呵护,教师应给他们鼓励和赏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赏识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如何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分解的方法,把原来的一个总成绩分解成多元多项成绩,利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了解自己的闪光点。以语文教学为例,当我们问谁语文成绩最好时,应该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单独来确定,这样就由一个“最好”的变成多个“最好”的,把各科总成绩分解成单科成绩,再分解各科的不同层面,这样就会出现学生个个都有才,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的局面。
  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欣赏中和表扬中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比以往更加优异的成绩和效果。有位学生经常故意在语文课堂上提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或说些笑话惹得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语文教师在他的作业本里写道:“我很欣赏你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幽默的性格,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源于独特的思维。我相信你,只要从今天起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长大后你一定会成为发明家或幽默大师。”一语重千金,学生真的变了,还为班级工作出了不少点子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是教育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充满爱心的表扬、暗示、鼓励是育人成功的良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还要欣赏每一个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欣赏每一个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无限生机。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适当的鼓励是必要的,但切勿过了头。一个人尤其是学生,如果受到的赞美太多,心理便会膨胀,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必然导致不会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这样的人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教育学生要有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处罚,都应该合理使用。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是虚伪和脆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学成为教师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