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提高中专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倪大达




  化学是中专文化基础课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强化中专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中专化学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对学校化学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突出实践教学
  
  目前机电类中专的化学教材仍是使用多年前的老教材,其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偏重理论,联系专业应用不够。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采取了两个步骤:一是调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压缩了部分阅读性理论内容,将理论教学由74课时降到50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如学习碱金属、卤素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之后,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规律来学习教材后部分元素知识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侧重运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采取联系对比、综合概括的方法,只介绍其它族代表性元素的性质,挤出的时间则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从原12课时增加到40课时。二是增加联系专业课的实践性内容。在实际中,除完成第三版《化学试验》教材中安排的十六个学生分组试验外,另增加四个应用型实践。如水质分析、光电比色计的应用、黑白胶卷的冲洗、印相放大技术、机床、机电用油油料的简易检验和识别等。
  
  (二)改革化学教学方法
  
  1.改进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查找资料、阅读、练习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在有机化学“苯酚”的一节教学中,就可根据学生已有乙酸的知识,通过金属钠分别跟乙酸和水的反应,理解钠跟乙酸的反应远不及钠跟水的反应剧烈的原因在于乙基的影响,在学习了苯酚的结构之后,就可启发学生分析如下问题:①苯环对羟基有何等影响?②酚羟基能与金属钢反应吗?学生会通过苯酚基与氢氧化钠反映的实际,得出酚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又通过苯酚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际,得出酚羟基上的氢原子会电离而呈酸性的结论。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不能理解、认识模糊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正确总结规律和方法。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并促使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去探索和获取知识。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传统的实验课依附于理论,实验内容局限于验证原理和操作技术,缺乏对进行实验思想、设计方法、实验技术的全面训练。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的或实验指导书写的实验步骤,操作已经布置好、调试好的仪器设备,测取规定的实验数据,填写印刷好的格式固定的实验报告等,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有的实验室或实验项目由于仪器设备数量少,学生人数多,不少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地位。这就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查阅有关的教学资料,掌握所用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自己确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试验。
  
  (三)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广义的讲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地说即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学生才能有前途。
  1.培养兴趣,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对于刚迈进中专大门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化学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我的具体做法是上好四个起始课:绪言课、第一堂知识课、第一堂作业评比课和第一堂学生实验课。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四个不同类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动机和浓厚的兴趣。
  2.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用智力因素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不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不仅学生的智力受到限制,而非智力因素也得不到培养,要明确知识中智力因素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营造实践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是组建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爱好和特长的有效途径。同时采用“三定”,即定指导教师,定小组成员,定活动计划的方式开展活动。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每学期集中活动10次。活动内容主要以化学与生产、专业、活动实际相结合,重点放在各种小制作,加大动手训练力度,熟练掌握操作方法。通过参观工厂、观看科技景象、开设创造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安排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向一年级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凡是参加化学课外活动的学生,都要求在周一填写上交实验申请单。申请单中有实验原理、目的、仪器、试剂、步骤等,指导教师审查、修改、定位后,周三反馈给学生,学生凭实验申请单在周五课外活动时间到指定实验台参加实践活动,并填写上交实验报告。通过开放实验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习思维活跃了,他们不再把化学学习当作一种压力,而是当做一种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第三是开展课外活动,给学生创新机会,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把化学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适时插入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这样寓化学教育于活动之中,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主要意义。因此,它比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