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医药基础》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作者:王 娟




  [摘 要]根据从事中医药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了问答法、例证法、演示法、区别法、情景法、概括法、拓展法七种教学方法,以教学过程中的实例阐述了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学 教学方法 预期目标 教学效果
  
  中医药学作为医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为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医学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很陌生,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难学难懂的特点;第二部分为中药学基础知识,知识点毫无系统性,枯燥无味;第三部分为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知识点多,易于混淆,很难记忆。基于这门课程的以上特点,要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笔者根据从事中医药基础教学的经验,现将教学过程中需要改革的模式和方法介绍如下:
  1.问答法:环环相扣,层层剖析。
  针对中医学部分理论性强的特点,由老师启发学生从抽象概念本身出发,抓住重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些从易到难的问题,步步分析,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难懂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授阴阳的概念时,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观察学生的不同反映。(见表1)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鼓励,总结出了阴阳的原始含义就是指日光的向背,再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以日光的向背来论阴阳,从学生否定的回答过渡到了阴阳的引申义,通过提问回答得到以下预期目标:①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②增加了师生的互动,调整课堂气氛。③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2.例证法:以身示例,加强理解。
  采用例证法教学,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以自身举例,激发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讲八纲辨证中的表证时,让学生举出平时自己感冒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学生会说感冒了发热、头痛、打喷嚏、流鼻涕、咽喉肿痛、口喝、全身酸痛等等一些常见的症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刚才所举的例子,从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鉴别要点出发,再让学生思考感冒若出现发热症状会伴随哪些症状的出现,若出现恶寒症状会伴随哪些症状出现。通过让学生多次思考举例,最后学生总结出风寒感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寒重发热轻、口不渴、头身疼痛、无汗;风热感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重恶寒轻、口渴、咽喉肿痛、有汗。通过让学生举例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演示法:图文结合,培养能力。
  在讲中药部分的个论药时,用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识别常见中药材。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讲到大黄的药用品种为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时,学生很茫然,甚至会出现厌烦的情绪,若运用演示教学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掌叶大黄叶片掌状深裂,药用大黄叶片掌状浅裂,唐古特大黄叶片二回羽状深裂。从大黄叶子的特点对大黄的药用品种就可以简单的进行区分。演示法的应用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使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②培养了学生简单识别药材的能力。
  4.区别法:比较异同,强化记忆。
  中药个论讲授过程中,内容无条理性,每类药物的功能和主治相似,学生对每个药物的功能和主治容易混淆,记忆难度大。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图表列出每类药物的共同点和不同,就可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发散风寒药麻黄、生姜。(见表2)
  
  5.情景法:生动形象,学以致用。
  问病荐药技能是生物制药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学习中成药的功能和主治时,要求学生扮演购药者和药店导购人员两个角色,由老师设定情节和题目,让学生来表演,通过购药者对病症的自述,导购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询问,购药者回答,再到导购人员给病人建议用药等情景对话,老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达到以下预期目标:①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②培养了学生问病荐药的能力。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概括法:提炼归纳,简明易动。
  方剂学习中,中成药的功能和主治错综复杂。利用概括法可以对方剂知识进行提炼、归纳。让学生用简明易懂的文字取代复杂烦琐的表述,通过概括把凌乱没有记忆规律的知识编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经过思考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例如暑病用药六一散、藿香正气口服液、十滴水软胶囊、仁丹、六合定中丸,这几种药物作为暑病用药主治中暑证,但功能和主治还有差异,掌握每个药物的差异性是正确指导病人合理用药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诀,突出每个药物的特性。有学生写到:暑病用药六一散,清暑除湿利小便,藿香正气解表寒,健脾祛暑十滴水,开窍醒神用仁丹,治疗夏暑食滞证,就用六和定中丸。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采用适当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方剂歌诀,这一方法的使用达到如下预期目标:①通过编写歌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适当的鼓励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到了快乐。③听别人的歌诀,可以加深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7.拓展法:点面结合,融会贯通。
  中医药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医知识、中药知识和方剂知识分节讲述,特点各异,导致知识零碎不系统。在讲授过程中运用拓展法,使知识迁移,将繁杂琐碎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点面结合,使三部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体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全书进行总复习时非常适用,例如:
  暑邪致病特点:暑多挟湿 →病因→中医知识
     ↓         ↓
    清热药,化湿药→   用药 → 中药知识
      ↓         ↓
    暑病用药→      组方→ 方剂知识
  综上所述,中医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是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问答、例证、区别、情景、概念、拓展等教学方法,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学习充实,提高教学能力,从思想上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云霞.生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