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德育之花绽放语文课堂

作者:肖光恩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教育,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如何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修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现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1.知、情、美合一,德育熏陶。教书是为了育人,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真诚善良美好的人,即发展人性中的真善美,抑制人性中的假恶丑。为此,我认真分析现行教材的特点,以现行教材为载体,在上课中注意采用知、情、美合一的授课结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树立远大的理想。比如我上《荷塘月色》时,明确地向学生提出,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是少有的,它们大都寄托着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朱自清描写荷塘与月色之美是表,而阐发他对现实不满和忧愁才是里。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的理解,就引导学生吟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词的景色虽然静美,但情绪却是苦涩的;词的气氛虽宁静,但内心却极不平静——精忠报国一片心,却屡遭排挤、打击。可见,词人半夜出游,哪里是在欣赏大自然的静谧呢?借景遣愁,以求解脱罢了。两位作者,一位古人,一位今人,其作品的风格又大相径庭,然而在他们的心弦里却共同缠绕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情感。《荷塘月色》在《西江月》的点化下,就这样迅速地将知、情、美融为一体,凝结成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2.相关引申,品德教育。例如我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又如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3.民俗内容,德育渗透。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的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4.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德国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选任课教师的性格、态度不同几个班,然后给各班学生分配完全相同的工作。结果表明,任课教师性格急躁、感情冷峭、对学生严厉的,学生大多精神沮丧,相互倾轧,不能顺利地合作完成工作;而任课老师情感丰富,而又热爱学生的,学生都具有和睦相处、正直互助等品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着大的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提高的业务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身教对学生进行德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己的教态,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说服学生。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语文教材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优势,但语文教学更注重人文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只能是一种渗透,最好能“润物细无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力争达到“文道结合”的效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阎立钦等.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黄汉清、黄麟生.中学语文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