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读书与谋生:再谈大学生读书观

作者:胡 奕




  [摘 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步渗透了市场经济的因素,部分大学生的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读书观的探讨,提出大学生读书应该特别注意“传承人类文明”与“提高人生质量”两个个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 读书 谋生
  
  当前,大学生的读书观越来越向功利化,知识越来越明显地与谋生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甚至让人们误以为:读书就是为了谋生。再则,教育从经济学上来说,已经转化成为一种产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当成了人生最重要的投资,投进去的财力不说,投入的心力往往是跟随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读书就是为了谋生”的想法,在普通大众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但我以为,读书是谋生的一种途径,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具功利性,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害的。要明确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说起:一是读书与谋生的关系;二是大学生身份的准确定位。
  
  (一)读书与谋生的关系
  
  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儿时就听过双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半是鼓励半是威胁的读书令。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已经沉淀在普通大众的头脑里了。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其实从隋代就已经开始,无数的中国传统文人,通过苦读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今,无数的青少年通过苦读,踏进了自己梦想的知识殿堂——大学。但自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又有多少学生真正明确了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呢?
  不可否认,在今天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读书是与谋生有密切关系的,但仅仅为谋生而读书,太功利了,也会迷失生活的方向。尤其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脱离了温饱的时候,应该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读书是提高人生质量的必修课!
  从绝大多数人的成长经历来看,必须得承认的是:在生命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而读书。幼儿园到大学,那是为了父母亲而读书;工作以后,利用“为父母读书”而得到的知识,获得了自己相对的生存空间,为了保存和发展这空间,又不得不再读书,这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在文化层面的反映。但是,现代人就应该仅仅是为了这种生存压力而读书吗?笔者不赞同这样的看法。虽然生存的压力是在增强,但我们也因自身学识与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读书对于提高人作为个体生存的意义,更发现读书对于传承文化,保存许许多多我们曾经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由于继续读书的原因,笔者发现小时候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的误导。除了因为历史和客观的原因,给了我们这几代人许多认识的偏差之外,把读书仅仅当成是为了谋取一份更好的工作的这种压力,其实恰恰也正是阻碍我们心甘情愿读书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在一种非常功利的压力下学习与因为有了兴趣而读书,会是怎么样的效果。也许在较短时间内,功利性的学习会压倒兴趣性学习,但是真正持久而且有效的学习并且能长期坚持而且还能出成果,却正是因为有了兴趣这样的动机,才导致的结果。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6年,短短七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几十万人。显然大学扩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圆了许多家庭的“大学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而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受到良好教育。但这是否真的圆了广大普通家庭的“大学梦”呢?从业人员真的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吗?事实未必如此。由于扩招,一些名牌高校为了“创收”,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只好降低入学资格要求;学生数量增加了,学校规模扩大了,但管理机制却未见得跟上了,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仓促地增加,教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校园里教风日下,学风日下,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一些不学无术的学生,非但自己不学习,在课堂内外惹是生非,而且影响着别的学生也学无心向学。结果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了,教育教学成果未见得增加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未必能实现了,与国际教育水平的差距倒是有加大的趋势。
  读书是为了谋生,那是人生存的简单需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才是人的个体作为人的意识觉醒的需要,也是传承民族文明精神的需要。虽然笔者不同意有的学者提出“读书是为谋心”的说法,因为读书在现世,还不能普遍成为仅为谋心,但只要已经脱离温饱且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应该积极提倡读书是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提高人的质量的需要。而这样的工作,恰恰最应该是在高校里开展的,因为这个文化的殿堂,正是给最需要营养的学子们提供最多养份的地方,这众多的养份如何供给,则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二)身份的准确定位
  
  孔夫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论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大学生,是社会人才资源中较为高的一个部分,但并非所谓的精英部分,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普通公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自身地位与价值的高档化。虽然我国20-24岁这个年龄段,进入高校学习的青年人,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随着我国在1999年开始实行的高校扩招政策,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得到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各种历史与客观的原因,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加。因而,21世纪的普通大学生,还以为自己考入大学,就迈进了一个精英的门坎,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
  一个社会必然需要精英,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精英。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曾经激励着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的话,在21世纪的今天,使更多的人理解为“知识改变命运。”这既是对知识重要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当今社会需要的功利性的肯定。我们是否也可以如此理解,这恰恰也是再次肯定了知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读书来延续的。因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学生,首先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普通的公民,进入高校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然也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谋生,但在谋生之余,更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之,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事关民族振兴的大事,是文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如果我们的高校教育还仅停留在读书仅是为了谋生这个层面上,那么我们要努力实现的“繁荣富强”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参考文献:
  [1]孙传钊.意外的结论[J].读书,2002.(2).
  [2]冀学锋.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学风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3]朱宗震.张謇教育思想的时代脉搏[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