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外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趋势

作者:薛小强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在引进整合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更进一步加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状与趋势,目标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探索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WTO国际化环境、了解和掌握国际惯例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现状 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学校理论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拓展和加深,国内许多高校都在广泛开展学科创新、教育理念更新等方面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正在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在后工业时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市场发育保持着良好的势头,教育资源则相对国内需求有着较大的剩余,遂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开辟新市场。加入WTO早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均承诺逐步开放本国的教育市场。
  目前,发达国家高校与他国高校的合作办学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抢占国际教育市场,接收全世界的优秀专门人才为教育对象,为国内剩余的教育资源寻找出路;二是经济利益驱使,高校可以把合作办学收入作为其教育投入的有效补充,高等教育的这种产业化运作为某些国家的教育开创了崭新的出口创汇纪录:三是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不断扩大高校乃至整个国家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一)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新生事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共有712个,遍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与1995年初相比,增加了9倍多,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上来看,单从京、沪两地来说,根据目前公布的数字,北京获得市教委《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已有59所,取得《京港、京澳、京台合作办学许可证》的院校12所,在校生超过25000人,其中不包括经过教育部直接批准的公立高校与国外大学的合作项目。上海市已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30多所大学与海外的110多个大学合作办学,合办的专业有外语、计算机、商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税:务征收等。合作办学涉及的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法国、荷兰和瑞典等。据上海市教委最新统计,目前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147家,开设专业70多个,就读学生8万余人,其中近6万人为高等学历和高等非学历教育,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已近25000人。就在今年5月中旬。被对方称为“中国最富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的上海市副市长兼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严隽琪率代表团访问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双方还签署了一项与上海市顶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谅解备忘录。
  从地域分布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对集中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及大中城市。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位居前10位的有:上海、北京、山东、江苏、辽宁、浙江、天津、陕西、广东、湖北等省市,这样的排列均符合这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自然需求状况。
  从合作对象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来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位列前10名的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英国、台湾、法国、德国、韩国等。
  从办学层次分布看,学历教育机构占有多数,有372个。其中,初中2个、高中40个、职业学校69个、中等专业学校36个、大学专科层次82个、大学本科层次69个、研究生层次74个;非学历教育机构313个;幼儿园27个。
  从专业分布上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共255个,占36%;外国语言文学类(如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132个,占19%;电气信息类(如计算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94个,占13%;经济学类(如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74个,占10%;艺术类(如艺术设计、戏剧影视文学)37个,占5%;教育学类19个,占3%;其他类101个,占14%。
  从学制上来看,目前从事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教育项目有如下形式:
  1+3:类似于大学预科,学生在国内学习一年。主攻语言和部分基础课程,1年后符合条件者可以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学习。国内阶段所完成的学分可以得到国外合作院校的承认,三年内完成全部课程可获得国外大学本科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2:国内2年。国外2年,形式与1+3类似,不同的是学生需要在国内完成国外大学1~2年级的大部分课程,包括一些专业课程,2年后到国外完成剩余课程。
  ,
  3+1:学生在国内完成国外大学1-3年级的大部分课程,最后一年到国外完成全部学业并获得学位。
  4+0:即不出国的“留学”,这种形式已经在高等非学历合作办学中出现(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辅仁外国语大学等),但目前还不具有太大的影响力。
  对于以上这几种学制模式,学生在入学时就同时拥有中外双学籍,在国内和国外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内外衔接的过程中,学校在学生的签证问题上要做大量的协助工作。另外,学生通过国内阶段的学习,可以取得国外合作院校承认的学分,到国外以后这些学分也同时得到转移,相应的课程在国外合作院校就可以免修,很显然,相比于留学,这节约了在国外申请学位的时间,更节约了大量的费用,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学生完成全部学业后,获得国外大学的学位证书,这些证书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能得到承认,大部分合作项目的学位在国内也被认可,同时他们具有多种技能,符合人世后中国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回到国内后是深受欢迎的抢手人才,当然,也可以选择在国外继续深造或就业,机会和选择是很多的。
  
  (二)趋势
  
  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建议:“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欧共体12国在1992年便开始实施《欧洲共同体促进大学生流动计划》,并拨出专款,鼓励本国师生在会员国之间留学,相互承认学历、文凭、学位等。德国高校近年来也在国外积极寻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