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贵州省师范类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分析

作者:何 丽




  [摘要]贵州省师范类院校承担了贵州省中学师资培养的重任,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通过所教授班级为例,对教改过程中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英语学习 障碍分析
  
  随着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英语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英语学习也变得更为重要。地处西部边远地区的贵州省交通闭塞,信息较闭锁,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少数民族人口占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因而造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种种困难。本文将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的干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通常实行的是自治管理形式,例如自治州、自治县等,政府尊重并支持突出民族特色和文化,而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的崇拜和遵从导致了他们对外来文化的不适应性,汉语对他们来说已属于外来文化,而英语则更为陌生。加之少数民族地处偏远,思想保守,无法和发达地区很好的互通有无,导致了无法消化吸收发达文化和知识,而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接触英语,则难度更大。少数民族对异质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感,异质文化即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本地区、本民族固有文化之外的文化形态,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盲目排外和心理上的恐惧感。英语显然是出现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异质文化的典型。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样式和开放的思维以及风土人情与少数民族保守文化存在着冲突,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很好的掌握英语造成了先天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他们的本民族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而之后接触的英语,则实际上是他们的第三语言了。因此,这个过程中语码的转换更为复杂,母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相互干扰,学习难度也随之加大。众所周知,学习语言需要语言环境,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本民族语,进入学校才开始学习汉语,有的学生甚至小学毕业都不能熟练运用汉语,这样,面对英汉编写的英语教材,如何使民族语与汉语和英语的灵活转换和应用就变成了严峻的考验。
  2.学校教学资源的匮乏和不适时的教学模式。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抽象的符号,也包括对文化的学习,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理解上的差异。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不同文化的学生会发生文化迁移现象。民族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因此缺乏英语师资,英语教学也大多由汉族老师承担。而很多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后汉语水平依然较差,很多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是依靠国家政策的扶持,例如进入大学专门办的汉语预科班或民族预科班。汉语水平的良莠不齐影响了英语的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三种语言的语码和逻辑转换,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的难度。
  此外,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单一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成绩。贵州省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农村人口多,占全省人口的85%。农业比重大,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省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由于贵州省广大农村山高谷深、校点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贵州省农村不但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而且存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落后以及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多中学英语教师原本不是学英语专业,由于缺乏师资才改学英语,一边自学一边教授,因此他们强于语法精讲,却弱于口语表达交际和对西方文化的贯通。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继续采用语法翻译法,课堂形式为典型的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性不足。而目前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单一性(高中以高考为标准,大学则以四、六级过级率为标准)导致了大部分英语教师把教学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到了应试教育上,而少于创新和改革,这违背了英语教学的初衷。
  3.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心理落差和不得当的学习策略。具有本民族浓郁特点的少数民族学生随着学业的进展将接触更多异质文化和新鲜事物。因此将面对比汉族学生大得多的学习压力。而进入大学后,由于英语基础差,汉语水平不一定过关,更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而目前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烦躁不安,包袱沉重。实验表明,焦虑和紧张容易导致学习注意力的分散,从而使思考和记忆能力降低,语言储存和输出效率减低,影响学习效果。以上表现的最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信心差,自卑心理严重。
  策略是指在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 与某个具体阶段相关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Ellis,1994)。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急于提高英语成绩,但是却较少考虑到合适的学习策略,仅认为多背单词,多做题就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乏计划性和灵活性。相关试验数据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之于汉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以下特点:强调客观因素,忽略主观能动性;被动跟着老师教学计划走,没有制定相应学习计划,学习缺乏理性、更为情绪化;单一的学习方法,例如死记单词、课文和语法,缺乏实践的主动性;学习动机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例如以过四、六级为短期目的。
  
  (二)加快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1.克服心理上的自卑感,重塑自信。以笔者自身所教授班级为例,涉及2005级三个学院163个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42人,占25.8%。42名少数民族学生中,有28人(66.7%)觉得自己英语基础很差内心自卑,17人(40.5%)觉得自己无法学好英语,8人(19%)有受歧视感。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发扬民族自尊心和不怕艰难的精神。教师要及时把握民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波动,消除学生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自己,不要害怕犯错误。教师也要善于发掘学生细微的进步和闪光点,并积极给予鼓励和评价,并从日常的关心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情绪,使学生处于感受成功的状态,逐步摆脱自卑,恢复自信心。
  2.改变旧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适合民族地区的教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呼吁了很多年,但是具体教学工作中并未完全采用,而老师手拿一本书“念经”似的传统教法显然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变成语言操练场所。此外,教师也应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从“演员”变成“导演”,强调师生的互动性,而非“填鸭”式教学。
  目前贵州省大专院校选择的大学英语教材几乎来自于北京、上海或浙江等发达地区的编者和出版社。这些地区汉族学生所占比例大,学生英语起点高,因此教材难度也较高。目前仍然缺乏针对西部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合适教材,选择教材时只注意到同一性,却忽略了民族差异性,很难根据民族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以笔者所任教的贵州师范大学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在英语教改上一直积极前行,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了分级教学,按入校摸底考试成绩分小班授课。目前,第一教研室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和第二教研室所采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以笔者所授2005级三个班级为例,其中2个班级为快班,分级考试成绩最高77分,最低分40分,其中民族考生无一及格,所采用教材分别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一个班为平行班,分级考试成绩为40分以下,所采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基础好的学生认为所选教材难度适中,而程度差的学生则几乎无法听懂课程,甚至有的学生放弃了英语学习。163名学生中,102人(62.6%)认为学习课本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的正面作用可促使学生学英语,而负面则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变成做题机器。49人(30%)选择“拓宽知识面”,12人(0.74%)选择“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积极主动性,没有目标和动力。因此,今后应该编写和出版针对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相应教材,也可以邀请民族地区的高校教师参与讨论与编写,使所采用的教材能符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