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贾瑞芳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让所有的学生能对创新教育有所认识,以创新为目标,自觉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下面我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
  
  (一)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是使学生在大量的识字、阅读、“模糊”理解中,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达到创新思维的境界。在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迁移”这一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古诗《村晚》时,采用创新思维来探索古诗教学方法,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路。第一,让学生自学古诗,感悟诗的意思;第二,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在学生提出“水满陂”、“寒漪”、“信口吹”、“无腔”这些词语不理解时,我不是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提供看图理解、查字典理解、同桌讨论、离开座位向他人请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认为适合并能够帮助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感悟诗意,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也非常激烈。同时,我又让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第三,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启发指导、领悟诗情、诗的韵律、节奏与诗的内容、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品位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行示范,当学生读到一定的火候时,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地读、创造性地读。在读的同时,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就能在头脑中显现出来,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显现。第四,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际操作。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给予充分肯定,然后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乡村晚景》为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美丽的画面再现出来。学生静思了一会儿快速书写,选出几位学生的作业,让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池塘边长满了小草,池塘中涨满了水,清凉的水面荡起了细小的波纹,映着远出快要落山的太阳洒下的余晖。是放牛的孩子回村的时候了,他快活地坐在牛背上,手握短笛,随口吹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这位学生写得不错,但读得没有感情,让大家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意境,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其乐融融的氛围。这样的迁移练习,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情评价,鼓励创新
  
  在生字教学中,我也积极地鼓励学生创新。认识“啪” 字音后,学生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生1采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2用了加一加的方法,此时很多学生放下了高举的小手,只剩生3举着手。生3采用编儿歌的方法:“我在门前放鞭炮,鞭炮响起啪啪啪。”教师学生投以赞赏的目光,教师表扬:“你的方法和大伙的不一样,用的是编儿歌的方法,真是与众不同!我们好喜欢!大家一起来学一下。”师生齐念儿歌。刚念完,生4举手发言:“‘啪’左边的口表示嘴巴,‘拍’表示用手拍发出‘啪’的声音,嘴巴和手一起发出‘啪啪’的声音。小手拍起啪啪啪。”生4 边说儿歌边拍手。教师过去用手拍拍生4的肩膀,并摸了摸他的头,说:“你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仅编了儿歌,还把这‘啪’字给演出来了”。
  教师称赞生3的方法与众不同——师生齐学他的方法,生4编儿歌可能是受到生3的影响,他将字形特点、肢体动作和生字表示的声音联系在一起,让师生了解到一种全新的识字方法。听觉(声音—啪)、触觉(动作—拍手)、视觉(字形—口+拍)和发音(语言—儿歌)给师生带来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这种识字方法突破“陈规”,将多种识字方法融合在一起,识字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让所有的学生能对创新教育有所认识,让学生间接地进入创新世界,才能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