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自组织探索

作者:李启斌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改革现行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科学规律,对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紧缺、简陋,师资短缺,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与束缚,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自身蕴藏着突破上述“瓶颈”、阻断恶性循环的积极因素,本文拟从自组织的角度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实践性教学的含义界定。通常教育界谈论的实践教学被视为配合理论性教学、实施专业整体教学方案的一个教学环节。其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才能,完善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而本文提出的实践性教学特指贯穿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以实践为平台、兼具情景教学与实践教学特征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
  2.《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意义。①体现高校教学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长期以来,传统的理论教学观念使得很多学校没有重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而且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这样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理论知识很丰富,动手能力却较差,在高校扩招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就业压力愈发明显。实践性教学正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②满足《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自身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市场本身的迅速变换对调查方法与预测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考虑到课程总时数的限制和来自于市场的挑战,实施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可以大大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积累专业实践经验;对专业教师来说,既是一次面对专业教学和市场实际的挑战,又是进一步积累市场经验、捕捉市场调查与预测领域新问题的好机会。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应用自组织理论的可行性
  
  “自组织”是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旨在将系统引向自我完善。自组织理论是一个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及超循环理论组成的整体,是研究系统自组织过程的机制、规律和形式的科学,强调从世界的本身来研究世界,因而自组织理论研究的是世界进化机制问题。长期的人文领域改革探索并不断试错的演化过程正在证明自组织演化方式优于被组织演化,实践性教学也一样。
  1.《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以市场现实构筑一连串“先行组织者”,符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间接性与职业化特点,借用动作、图像和符号构造情景记忆、强化长时记忆,以大量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叙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地位”,所传输的知识更多的是属于本体论知识,彻底克服了现代主义课程的封闭思想,切合多尔提出的让课程成为开放系统、发展转变性课程的观点和奥利佛提出的后现代开发性课程系统的过程观。
  2.《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市场变式,使学生从教材直观中可获得大量有益的隐性知识,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来自市场的知识和信息以发挥学习动机的激活、指向、强化等功能,这符合耗散结构理论“提高有序度,降低熵含量”的观点;将教师、学生、知识、课程、教材与具体的教育情境相结合,彼此作用和联系,师生共享一个世界,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体现教与学的协同。
  3.《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从系统的角度将课程领域放到更大的教育、社会网络中,从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师、学生的循环递进到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师、学生、市场这个开放式大教学系统的超循环,并且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即知识内容的开放性——课本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人际关系的开放性——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交流;教学气氛的开放性——活跃、民主、融洽、平等。从完整的角度将开放式大教学系统作为完整的、联系的对象,真正把握教学实质,发挥相互作用的、整体的魅力。重视整体性、发挥相互联系的作用,这是鲍尔斯、奥利佛、多尔、斯拉特瑞、古德曼等课程学者都竭力倡导的观点。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对自组织的充分重视或自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将趋向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应用自组织理论,而且其本身具有自组织系统内在的机制、规律和形式。
  
  (三)《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自组织的内在机制、规律和形式
  
  1.内在机制。①运动性质机制。《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自组织从学生懵懂、教师预备的起点开始远离静止平衡态,通过多渠道、开放式大教学系统获取知识和信息,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有序度,降低传统理论教学的熵含量。②自稳机制。教师、学生、知识、课程、教材与具体的教育情境在教学自身使命约束下自发地协调各个单元的行为,从而产生了校内与校外、现实与模拟并存的空间结构和教师引导、市场导向与检验、学生主动而有鉴别地接受的功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逼近临界状态,偶然的正向涨落经过放大,起到了推进有序化的作用,使实践性教学自组织趋于稳定。③突现机制。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实用,当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教学经验积累、学生通过网络和社会观察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市场介入到整个教学过程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当外部能量、物质与信息聚积达到“阈值”时,大教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力加强,便形成了新的实践性教学结构和组织。④评价机制。市场调查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市场预测方法的选用则关系到市场调查资料的开发成败。教学内容从市场调查认识、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方法技巧、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到市场调查资料应用形成了连贯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整体。学生的学习效果由实践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活动侧重于疏通学生在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中的障碍。整个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实践效果的好坏,而学生实践的效果又由市场来检验。
  以上四种基本机制相互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单独的机制,或缺少任何一种机制的作用,都不可能完成自组织过程。
  2.规律。①因“才”施教。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起点和教师水平客观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但这并不影响《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性教学自组织存在的普遍性,而关键在于因“才”施教。层次较低的高校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否则会使实践性教学出现熵增,从一个动态的非平衡态走向无序,偶然的涨落难以波及整个大教学系统的巨涨落,自组织难以达到临界状态。②以培养市场调研综合技能为主线,坚持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实践性教学应从基础性、示范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诸多视角设计实训内容,从听、看、读到说、写、用,实现从认识、设计、实施、运用的一体化训练,突出实用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重点培养学生五大基本能力,即实际调查能力、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调查与预测方法选择能力、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资料能力。只有明确主线与方向,序参量才能产生共同的效应,进而使实践性教学出现稳定结构。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市场调研综合技能培养从基础性训练、启发性训练、再到创新性训练,通过示范性、典型性案例分析,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达到开发智力、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目的;通过综合与应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性教学以慢变量的模式从一个平衡态跃进到一个新的平衡态。
  3.形式。①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②按照市场调查实践的流程特点设计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③充分利用学习小组开展讨论与集体实践;④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⑤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企业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条件体系;⑥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模拟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4.实施条件。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性教学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付诸实施需要整个超循环体的各个单元具备必要的条件。首先,要求教师主动接受挑战,厚实功底,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而且能自如地将各种市场变式切入到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搜索和Excel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技能、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知识;再次,合理选定教学用的市场变式,包括位置、场地、市场情况等。另外,作为外部因素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当正视实践性教学自组织的存在,建立适应实践性教学自组织内在机制的管理制度,譬如在教学时数的比例安排、教学场所的选用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给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避免抑制与干扰,从而促进实践性教学自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汪霞.中小学课程演进[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http://www.tech.net.cn/y-jyjs/sxjd/11484.shtml.
   [3]刘艳良.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指导大纲与实施方案.http://www.jznu.edu.cn/jingpin/2004/gaozhi/shichangyuc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