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略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培养的紧迫性及对策

作者:姚秋艳




  [摘 要]高职学生职业观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针对目前高职学生职业观的现状,提出解决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观 紧迫性 对策
  
  高职教育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以来,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时期。前不久,职业教育被列入中南海的议事日程,意欲培养百万产业大军;国务院将投入140亿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这一切都给我们的高职教育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然而2003年我国第一批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以来,毕业生就业竞争的程度空前激烈,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发挥不出他们应有的优势,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观培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职业观就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及自身兴趣和需要而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和个人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职业观和择业观、就业观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却有本质的不同。择业仅仅是职业的选择,就业表示职业的获得。而职业则有着丰富的内涵。职业观上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下连人们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习目的和态度、择业标准和心态、从业道德和修养。可以说,职业观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系统中处于中间关键环节。一方面,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这些较高层次的观念科学与否、正确与否,要看他们的职业观是否科学、是否正确,脱离了职业观来大谈前者,往往会陷入空谈虚论的误区;另一方面,人们的职业观是否正确、是否端正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学习目的和态度、择业标准和心态、从业道德和修养正确与否、端正与否,离开了职业观来大谈后者,也就会导致舍本逐末的歧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业观教育是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的一个环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的现状分析。
  
  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选择是为将来从事的职业服务的,但是大多数高职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经过慎重的选择和考虑,加上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往往单一而集中,缺乏前瞻性,很多学生盲目追捧所谓的“热门专业”,缺乏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规划,职业目标不明确。
  2.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矛盾性。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具有基层性,然而很多学生不能明白这一点,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自己满意的轻松的工作,不愿到基层去,不愿干艰苦的工作,这是很多高职生不能及时正确就业的重要原因。
  3.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并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资本,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生的职业能力不尽如人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1.确立职业观教育的科学目标。确立科学目标是有效开展职业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目标具有时代性,从总体上说我国当前职业观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曾说过,学校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是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的原则性问题。因此我们的职业观教育必须把坚持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这既是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保证。第二,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的基础,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观上出现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第三,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马克思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不能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对立,互相斗争,一方必然要消灭另一方,人类的天性生成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的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这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原则,也是我们要教育高职学生树立的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2.构建职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身处快速发展的社会,高职生只有了解社会的人才结构,认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健康而良好的职业心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职业观教育体系,具体地说:
  第一,进行政治理论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始终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培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既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高等学校职业观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锚”。“职业锚”由美国埃德加 施恩教授提出,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包括自省的才干和能力、动机和需要、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部件。它是职业观的核心要素,是个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的综合表现。目前,如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作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已成为职业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坚持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刻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德尔斐智慧神庙上的箴言,它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人生智慧和人生境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职业观教育的一部分,具体地说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材、求职、择业的重要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传授心理调试的方法、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了解个人需要、择业动机、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达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目的。
  第四,加强政策法规的引导。不同时期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是高职学生参加各类双向选择活动的准则。因此,职业观教育应该包括法制观教育的内容。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是高职学生在毕业就业工作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只有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在就业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也只有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实现顺利就业。
  3.优化职业观教育的学校环境。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把职业观教育简单化为就业、择业指导上。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表现为: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通常是学生处加就业指导处,日常工作就是在学生的就业协议上盖章,统计毕业生去向以及发派户口等;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仅仅依靠“两课”中开设的职业道德课,时间上出现在最后一年甚至是最后一学期。这种把高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简单化的做法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才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专门学生职业观教育的高素质队伍,并把职业观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长抓不懈,以期达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小建. 职业指导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