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关于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改革

作者:黄敏雄




  [摘 要]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在许多的工科院校中目前开设的时间较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汽车新技术的更新,以往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考试体系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汽车专业发展要求,本文通过我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汽车运用技术 专业 改革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宏观、微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近年来汽车的需求量和拥有量迅速增加,随之带动汽车前市场(维修、检测)和后市场(销售、服务)行业需求扩大。同时汽车相应的服务内容的高科技含量增大,新的维修设备、维修技术、检测工艺、检测程序都给汽车行业的授业者——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汽车维修模式也受到严重的冲击,传统的汽车理念已不能胜任现代汽车的检测、维修与保养工作。企事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方面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他们迫切要求学校能够为他们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这对高职院校这些培养一线产业人才的“工厂”来讲,必须对现有的专业、专业课程及课程建设进行剖析和改革,否则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现代汽车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我院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渐找到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突破口,效果良好。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
  国家要求: 据交通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调查统计,组织完成的“汽车维修行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对职业教育要求的研究报告”显示:汽车行业对“汽车运用技术”这一岗位群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
  地区要求:据我们三年的调查,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地区近五年汽车运用技术的高级职业人才缺口达4-6万人。
  办学思路及专业定位:我院重新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为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蓝领人才)——具体就是:高职毕业文凭+汽车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合”的学生,实现校企零距离真正对接的目标。即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合格后,在获取高职毕业文凭的同时,要求全部考取汽车运用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和汽车驾驶证。同时建议学生考取其他一到两个职业资格证。
  2.建设规划。根据学院专业总体发展规划制订了科学可行的本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定位为:在院级重点专业基础上,发展成为全省一流的教学、咨询、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专业,形成一定的专业群。
  3.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1) 充分调研、科学分析本专业,重新定位的专业要求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2)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探索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3)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与高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4)建立新的适应新教学方法的考核体系;(5)进行合理的师资培养和引进工作,改革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使专业课教材内容的技术更新始终紧跟汽车新技术的发展;(6) 通过产学研结合,优化汽车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扩大学生顶岗实训(生产性实训)的基地建设;(8)对本专业进行创新与示范建设。
  4.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我们教学改革目标是: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做法是:(1)按汽车运用技术中、高级技工应知应会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探索以课程为核心的新的教学模式。(3)专业课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4)把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探索校企零距离的高职教育新模式,技能训练实施学校—企业—再学校—再企业的循环学习过程,通常在三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由企业安排有实践经验的校外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
  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且执行良好;教学档案资料齐全,教学秩序良好。(1) 教学管理机构:教务处、教学系部、督导室、校企联络处、(成教办)教研室。(2)教学管理制度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要求。(3) 教学基本文件: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理论与实习教案。(4)教学质量保证监控:教师任务书、教学日历、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期中教学自查及检查、期末教学自查及检查、听课评课制度、目标的实施方案和总结、教研室工作计划、总结等等。
  6.人才培养。
  (1)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
  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公共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汽车构造、汽车电器等。
  专业技能课:汽车电控技术 、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 汽车底盘检测技术等。
  核心课程:电工电子技术 、汽车构造、汽车电控技术。
  (2)职业能力与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综合文化素质,职业资格证书。
  7.专业特色。学院实行以学生为根本,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实验实训为龙头,拉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改革。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生实行多证书制。(2)以“发动机电控技术”精品课程为入口,建立课程标准,推动课程改革。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知识体系要求,将不同科目课程设立不同的课程标准,形成一定的教学评价体系。(3)以社会服务为依托,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轴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成效显著。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包括课程体系开发、核心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技能鉴定与培训,顶岗实习体系五个子项目。
  1.课程体系开发。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教育改革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构建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层次化、模块化、渐进式课程体系。
  (1)具体目标: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团队,实施“专业+学院+企业+社会”的专业建设模式,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任教师的全程参与,重构层次化、模块化、渐进式课程体系,将顶岗实习纳入教学计划。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8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2)具体措施:①由专业带头人、现场专家、课程专家、骨干教师组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团队。②以现有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通过对湖南省特别是长株潭地区的企事业进行调研、与企事业工作人员座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形式,确定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岗位群与岗位的需求状况。③将岗位群按照一线操作、技术应用与服务、技术推广(汽车文化)三个层次,将就业岗位划分为若干个层次。并将每个岗位层次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析,组合出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模块,依据职业能力模块,最终构建层次化、模块化、渐进式、实用性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④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形成专业标准和考核标准。⑤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5个教学周,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训环节的8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