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突出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刘朝晖 徐晓丹 陆 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日趋增长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就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以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创业能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和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值得政府和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
  
  (一)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创业教育的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开拓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视野,我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是一项综合技能的展示,是高智慧的活动,需要一个人具备很强的驾驭知识的能力,需要将其拥有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的知识转化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而这个过程需要凭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在创业前及创业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和提高创业能力。
  
  (二)能力的内涵。
  
  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应该包括:
  1.自我认知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在各行各业、各个层次上对人的能力的要求差异也越来越大,新的职业层出不穷。因此,创业者必须首先了解自身适合干什么,再决定将来的创业目标,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便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大学期间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和专业学会,激发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2.心理调适能力。创业需要面对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迅速正确解决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非常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够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的心态。心理调适能力是个性倾向性各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过程,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创业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强烈的成就动机、高雅的兴趣爱好以及灵活、果断、敏捷的气质。
  3.承受挫折能力。创业者要具备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逐步树立不怕挫折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观念。包括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拼搏的勇气和在挫折失败中学习的智慧。创业者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战胜挫折和失败的最有效的措施。奋斗拼搏则体现于承担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上,从挫折中学习的智慧是创业成功的台阶和基石。
  4.交往合作能力。创业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是在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的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需要具备较强的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创业者应该做到妥当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尤其要争取政府部门、工商以及税务部门的支持与理解,与各种社会力量求同存异协调发展,做到不失原则、灵活有度。总之,创业者搞好内外团结,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自己创业的和谐环境,为成功创业打好基础。
  5.市场运作能力。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包括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迅速决策的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的能力。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是创业者进行创业的首要条件,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只有具有敏感的警觉性才能捕捉到、利用好;整合社会资源是对创业者利用外在因素能力的一种要求,只有善于将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更好地达到创业的目的;迅速决策的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的能力对于创业者则更为重要,往往在创业过程中起着“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
  6.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业者要重视创业过程中积累专业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和经验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予以提高、拓宽;对于其他实践经验要在探索过程中详细记录、认真分析,进行总结归纳,上升为理论,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起来。
  
  (三)创业教育中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全新创业教育观。
  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从低年级就产生就业的压力,带着压力去学习,激发创业激情,将“要我创业”转变为“我要创业”。同时高校要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指导和教育,及时调整学生的创业思想。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更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创业看成是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人的事。事实上,创业能力教育是一种创新启蒙教育,并非只是创办企业的教育。创业能力教育要在受教育者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它就生根、开花、结果。因此,不能把创业能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创业竞赛活动,而应当作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来完成。总之,创业能力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企业家、工程师,其教育重心在于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是传统守业型教育所不能企及的。
  
  2.浓厚创业氛围,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和就业部门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重视,形成了较好的创业环境,各种创业竞赛层出不穷。如“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者风采”大赛、优秀大学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彩虹工程”、创业实践报告会等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但要浓厚创业教育的氛围,这些还远远不够,必须将创业教育融入教学体系,形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同时,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
  
  3.突出自主意识,提高创业能力自觉性。
  创业者应具备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主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鲜明的个性对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改变大学生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枪打出头鸟”的旧观念,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来。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尝试,包括利用社会实践机会进行企业策划、推销产品等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爱好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对于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通过技术市场进行技术转让;还可以通过创办模拟小型公司,进行试验型经营活动以积累创业经验和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一个人要想获得创业成功,必须具备基本的创业能力。只有具备了创业的能力,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自强不息,才能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陈灿军.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湖湘论坛,2004(3):94~95.
   [2]张明林,张劲锋.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