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作者:潘文贞




  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是心理上的,或是学业上的,或是交往沟通方面的问题。中职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及为人处事教育是班主任所面临的极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中职生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他们处在青年初期,身心发展的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时期。对于这部分学生,班主任首先必须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促其转化。
  
  (一)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1. 在智能方面,中职生的推理能力已达到成熟水平,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对事物容易持有成见,常做出不成熟的批判。
  2. 由于生理逐渐发育成熟,他们渴望被认可、被赞许,或引人注意。
  3. 在情绪方面,常处于一种无名的烦恼中,情绪波动大,不能理智地控制,由各种不适应造成的内在紧张状态,引起各不相同的行为。此时女学生常爱哭泣,男学生常表示忧郁的沉默、冷淡、顶牛、暴怒,故意损毁东西,歇斯底里的哭泣、沮丧等。
  4. 在精神需求方面,中职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各项课外兴趣爱好很少单纯地作为游戏、闲玩,而是有目的地追求,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他们开始走向世界观,人生观成熟阶段,逐步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形成自己较为理想化的价值观;
  5. 社会行为方面,亲子关系逐渐松懈,父母的约束失去效力,在价值观上与父辈出现不同的认识。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渴望而急于谋求独立自主,因此有时对别人的劝诫采取极端的行为。他们渴望交友,对异性发生兴趣,并设法去追求异性朋友,做着未来家庭生活的美梦。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的成因。
  1. 中职生正处在心理的断乳期,他们离开家庭、进入了拥有一定社会气氛的中职校园之后,中职学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强。他们渴望走向独立生活,强烈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成人资格,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意识都有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特别是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中职学生往往有要求独立的想法尚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实际问题,仍处于一靠家庭、二靠学校的状况。这种依赖性与迅速发展的独立性之间,产生了一种现实的矛盾冲突。
  2. 中职生想象丰富,对未来充满憧憬,但由于认知方面的原因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他们往往把现实社会理想化,无法理解、对待现实社会的落后面和现实自我的挫折。由此而可能引发出许多心理上、情感上的苦恼。在学习上对自己成绩的期望与自己实际情况的差距;在职业选择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可能更严峻、更突出; 因为自己的行为达不到要求而感到内疚 往往会使个体陷入极大的困境中。再加上由于其中不少学生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备受歧视,自卑感强,对学校、对社会充满冷漠、仇视。
  3. 从生理角度来看,中职生的性机能已逐渐成熟,他们对异性发生兴趣,渴望与异性交往,但性心理的发展尚未达到同步成熟的程度。往往由于早恋等问题,造成失态、失志、失足等现象。
  4. 由于青春期高级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活动占有优势,而中职生的社会经验及认识水平尚未达到真正能独立、正确地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这就使得他们独立支配自己行为的强烈要求与其行为的结果相悖,从而产生内心痛苦和不安。社会的变革和各种社会价值取向也对中职学生情绪有很大影响。他们可能会对自己以往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迷茫和消沉。
  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应该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抓住其共性和个性进行集体或个别的教育。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与赏识,提出期望,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导之以行,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像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逐步进行渗透教育,以最终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三)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创建一个和谐,有序,好学上进,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集体的影响力,驱动力和同化力是无声的教育手段,对个体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创建一个和谐,有序,好学上进,充满活力的班集体对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用大字写出来贴在教室最中间最醒目的地方,让每位学生牢记在心。布置一个适合专业特点的学习环境,如:学习园地,图书角,成果栏等。还要充分利用班级的黑板报宣传各时期工作的重点,好人好事,学生思想动态等。设立一个“每日感悟”栏,每天一句名人名言或个人体会,由大家轮流写,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生活感受。班会课上要求作者和同学都谈谈感想,然后评出每周最佳感悟。这样做既可以制造一种良好的舆论和思想导向,又可以促进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互相学习。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途径。班主任要善于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学校或是班级的问题召开主题班会,如: “军训感悟”、“目标是铺就成功的基石”、“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强不息,勇于担当责任”等主题班会,主要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2.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用真诚与爱心塑造美丽的心灵。
  没有交流,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走进学生,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让他们尊重班主任,喜欢,理解,信任班主任,使得教育更见成效。 周记,是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我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把一周发生的重要的或感触最深的事写下来。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养成思考和总结的好习惯,也从中更多的了解学生。阅读完学生的周记,我都会写上几句评语,或是给他们鼓励,或是解答他们的疑难,帮助他们走出困惑。 学生习惯了在周记上和我交流,我也通过这种形式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根据学科教学特点,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育标准,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他人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班主任要适时地当众或私下给予鼓励和暗示,让学生在体验教师的关爱中激发更大的求知动力。
  利用课间和学生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天气变化,学生冷了,我从家里拿来了衣服,围巾给她们御寒;学生生病了,带她们去医院,或帮她们买药,并给她们送去煲好的热汤;学生没钱搭车或忘了带伙食费,我常常为他们先垫上;学生之间的冲突或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我都会尽力去做工作化解矛盾。
  通过关爱每位学生的成长,于细微处关心、对他们理解、鼓励、引导,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和慈爱之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从中获得了自尊,自信,从而学会对他人,对集体的关爱,把自己的成长与集体联系起来,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的不适感,实现心理的平衡。中职学生渴望交友,他们的友谊往往可以成为中职学生感情的寄托,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但是,交往过程中的矛盾也给他们带来了烦恼。班主任应当对他们进行做人教育,教他们要先付出,才能有回报的道理,所谓“与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教他们交往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因此,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要善于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人期望过高,往往会产生失望感,其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遇到事情,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其实不完美也是一种美,那是一种更加真实的美。
  4.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不仅对父母、对家人,对老师、对朋友、对同学以及对你有过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还要学会感谢那些常常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比如:和平的环境,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学习机会等等。甚至还要学会感谢挫折与不幸给自己带来了成长。只有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关爱,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减轻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心理不适感,乐观自信地面对现实与未来,活出精彩的人生。
  当然,对于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立竿见影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中职生的班主任,除了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机智,善于应对各种特殊事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品质和做人做事艺术,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