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浅谈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夏顺萍




  [摘要] “新世纪教改工程”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位置。根据专业特性,美术教育应首当其冲,改革现有的美术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注重受教育者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是笔者在教育改革探索中的一点肤浅体会。
  [关键词] 浅谈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大量有知识技能、有创新能力、充满智慧的公民,个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发展、个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加快创新教育发展进程的“新世纪教改工程”给每个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1]。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作为美术教育者,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就是说,创新思维培养中,想象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密不可分,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出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鼓励学生放开思想,扩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第三,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力,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若能使学生由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它决定着人们想不想创造,敢不敢创造的欲望和倾向性,是创造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思路、新方法超常规地去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动机。因此,为师者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可。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还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色彩实践探索过程中,胆量、勇气和应变能力都十分重要,要鼓励学生在遵从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善于灵活应变、触类旁通,敢于标新立异承担风险,克服兴趣狭窄、呆板怯懦和消极懒惰等有碍创造能力发展的性格情绪,要以一种宏观的教学思路,在每一个环节中启发引导学生,给他们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激发其创造兴趣和热情,以发扬个人的特长与优势,充分地表现自我,保持和不断产生创新的动力。
  
  三、合理评价,发展个性,发掘创造潜能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技能技巧训练中,不框定模式和风格,引导学生多探索、多研究,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艺术不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标准化。我们应让学生享受评价,而不是反感评价。教师在评价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不能用教师指定的统一标准去评价,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品质,或者用学生自评、互评等多样的评价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个性。现在的“人性化”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重视人的差异性,注重发展个性,从中发现闪光点,因势利导发掘潜能。深刻牢记“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4]。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提高对事物美的感受,在客观现实中发现美,进而才能表现美。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大胆设想、质疑,敢于否定自己,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在外出写生训练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炼、取舍,使创作的作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具有感染力、艺术性,而不是对现实的原样照搬、机械复制。使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开动脑筋思考,逐步由“熟返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独具个性特点、艺术风格的领域,从“学会画”转化为“会学画”从而逐步形成新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界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应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展开。
  
  参考文献:
  [1]张楚廷.素质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16:23-24.
  [2]钟秉林.认识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3]张桂术.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2-35.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郭小平,翟灿.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