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谈谈高考体育考生的心理训练

作者:戴兴东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校参加高考体育加试的考生在加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探求运用心理训练方法来稳定几个加试项目的考试能力,使学生在加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高考 体育考生 心理训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考体育考生主要加试柔韧素质、100m、立定三级跳远、800m、专项五个项目。由于是一天加试一个项目,这就对考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的考生平时训练成绩较好,可一上考场就发挥不好,甚至发生“怯场”现象;有的考生因为某一项目发挥不好而影响了其他项目的正常发挥,最终名落孙山,这都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如何使考生在高考体育加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在体育加试过程中针对考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心理训练的作用日益突出。一些专家认为,人的运动能力的发挥在于体力、技术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心理训练在整个训练中的比重占30%。所谓心理训练,就是采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考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或消除其心理障碍,通过训练有计划地改善体育考生的心理条件以稳定几个项目的考试能力,保证他们能在训练中创造优异的成绩。
  
  二、采用心理训练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1.加试前的心理训练。
  (1)克服加试前过早兴奋、过度紧张的心态。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减少与比赛中有关的信息输入,避开紧张气氛,力求思想“超脱”,放下心理包袱,使注意力集中,以便养精蓄锐。98年带一位考生参加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身体素质100m考试中,离考试还有几分钟,他突然问我::“老师,我心跳得很快。”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会唱歌吗?”“会。”“那就唱支歌吧。”于是这位考生旁若无人的轻声唱起歌来。等他唱完,我问他:“心跳还快吗?”他说:“心跳不那么快了。”我又告诉他适宜的紧张状态是好的,它能使你动作更加协调有力、技能全面发挥、身心处于最佳激活水平,从而帮助你提高运动成绩,相信自己,你一定行。这位考生很自信的走向考场,最后被扬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录取。
  (2)克服加试前信心不足的心态。考生可能因为在同一组中身体条件没人家好,看到其他考生人高马大,认为比不过人家加上考试的压力而导致信心不足。这时可通过“鼓励暗示法”与“表象主观法”结合运用。教师要鼓励暗示他,我是来考试的,不是比赛拿名次的,只要考出自己的应有水平就行了,别看他高、壮不一定比你行,不信试试看,再说有水平高的,不是很好吗,正好发挥你不畏强敌、勇猛顽强的精神。动员自己的潜在力量,以强烈的高涨情绪力争取胜,帮助考生树立信心。而考生要学会采用“表象主观法”暗示自己达到身心平衡,并想象自己进入竞技状态,以“过电影”的形式重温动作技术和身体训练以及以前最佳状态时的技术表现和那种考后胜利在望时的身心感受,加深对技术、战术的理解,提高竞争意识,坚定必胜信心。
  2.加试中的心理训练。
  (1)想象训练。要求考生在加试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对所加试项目的运动技术进行自我想象,就是在思想上对整个动作过程有一个十分准确的想象。例如100m跑,整个动作过程可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终点冲刺四个阶段,各个阶段技术动作和质量要求是各不相同的。想象训练要根据自己特长与不足,明确相应的重点是最合适的,在加试前重复几遍,效果较好。
  (2)动机训练。考生参加体育的目的是出于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决定从事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所以对每一个考生来说,这就要求他认真的对待每一项考试,只有在五个项目的考试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乃至超常发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激发其最大潜能。
  3.加试后的心理训练。
  (1)自我调整训练。由于一天加试一个项目,考生往往由于某一个项目发挥的好坏而造成过于兴奋、过度紧张状态。前一种类型,这一个项目发挥的好是我平时应有水平的体现,我必须养好体力,保证睡眠,争取在下一个项目中发挥更好。后一种类型,这一个项目发挥的不理想,可能跟我过度紧张等人为因素有关,我要及时调整心态,不去想它,坚信明天会更好,我只要在其他项目中发挥得好点,才能弥补这个项目的不足。
  (2)外加调整训练。对于教练员而言,要及时根据考生的心态去指导考生进行调整,针对不同类型,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方法,让考生充满希望、充满自信,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迎接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加试。
  
  三、小结
  
  三年来笔者所带体育考生中有四名被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科学院录取,有三名被扬州体育学院录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平时考生认真训练的结果,但是,长期的心理训练对考生稳定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个教练员、考生来说掌握几种心理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祝蓓里,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袁作生.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