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对职业中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作者:陈青荣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本人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勤学苦练的意志,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等各方面进行探索,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对提高语文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培养
  职业中专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因素,部分成绩好的同学,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而有的同学却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感和厌恶感。这后一类学生,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较差,主要对语文学习信心不足,贪玩,不愿在学习上付出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意志薄弱,影响了学习成绩。
  从心理学角度看,凡是生理机制健全的人,其智力差异是很小的,相差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应该从非智力因素入手。
  (一)重视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勤学苦练的意志
  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学生一进校应抓紧的最基本常规训练。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语文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从学习方法到具体内容,都应抓得实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能在严格要求下自觉地开展。
  当然,这里面首先是对意志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与严格的常规训练相结合,要求学生对课文仔细读,作文认真写,练习规规矩矩地做,使他们感到学有所得;二是经常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对学习有进步的学生多表扬,耐心教育,介绍下苦功而收效显著的模范事例;三是辅导个别学生,如有次全校举行普通话比赛,我就推荐一位学习较差的学生参赛,开始他一点信心也没有,经过我耐心的辅导和鼓励,他勇于参赛,最后得到了优秀奖, 这对全班同学是个很大鼓舞。事实说明,即使基础差,只要努力,在短期内也可有巨大提高。
  (二)创造一个互相促进,提高语文学习的良好氛围
  如果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学习压力,对同学会有很大影响,当然,这个压力有好有坏,作为教师,就是如何利用这压力,使之变成学习的动力。为同学们树立一个可供学习的榜样,是极为重要的。每个班都有语文基础知识好,作文水平高的同学,为了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我让他们把作文拿到班上去朗读,进行评讲交流,有时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的体会和认识,让同学们评议。通过这些活动,使同学们懂得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并不比别人笨,关键要有信心,要努力。
  当然,也应注意选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如从下层次提高到中层次,从中层次提高到中上层次的各类学生,面宽一些,多对学生进行诱导和关怀,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组织教学,应“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因为课堂上的生动、活泼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学能够生动而有情趣,学生才学得有兴趣。我认为一是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的内在联系要有相当透彻的融会变通,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灵活和富有情趣。二是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特别希望能有一种既使同学们学得生动、有趣味,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如在字、词教学中,可采取比赛形式,在黑板上分组写出等量的字,看哪组注音既快又准确; 如让学生按组进行组词,利用顶针办法,看哪组连得多。把枯燥的字、词教学搞得紧张又生动有趣,往往能使学生们课堂上紧张、兴奋起来,学习兴趣更浓厚。再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先把作文浏览一遍,再把作文发给同学,让他们四人一组交换阅读,互相批改,批改时除按平时教师要求,如错别字、病句等,还要求同学们写出眉批和总批,进行优、良、中、及格、差的等级评分,最后在到班上交流。
  (四)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强列的求知欲
  职业中专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时期,心理特征波动较大。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的方法方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我特地用标准的朗诵方式进行,让学生们通过有声有色,慷慨激情的朗诵,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正确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听录音、电视播音,学习《演讲和口才》杂志等,并且设法压缩课堂教学时间,每周挤出一至二节课,带同学到图书馆自由阅读,并举行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演讲比赛,使他们既有实践,又有交流,从而产生学习的愿望。
  实际上,在基础知识训练、作文教学等方面,都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调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丹尼尔·高曼.情绪智力[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3]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