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浅谈课堂教学

作者:钟 铭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工作,就必须上好每一节课。
  怎样上好课,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认真写好每一堂课的教案,教学应按教案进行,不能随意发挥,但也不能被教案所束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案。其次,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的明确
  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确每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始终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准确,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难点、难易相兼。教师上课,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若想正确传授知识,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的安排上就要既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一味求全。否则,只能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没有起伏。要从整体教学计划,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和关键;对于重点、难点和关键,在教学中要“重锤敲打”。对于次要的部分则要“轻轻扣击”。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清主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宜过多,否则,重点不“重”,学生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做到内容准确、突出重点和难点,难易相兼,做到这几点,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方法适合,增加趣味性
  若想上好课,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是基础,运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启发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应围绕教材重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设计一个又一个互相联系的富有实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思索,引出矛盾,设置争议,“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联系了实际。
  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运用,比如,可以借助一些道具、图片、录象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只有方法适合,才能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秩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四)语言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清晰是讲课的起码要求。语言清晰是指讲课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物,全面周密,发音准确,吐字清楚,措词恰当,合乎语法和语言规范的要求。去掉不当的习惯用语,杜绝不必要的重复。说话要通畅流利,言简意明,通俗易懂,能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本质,说明深奥的道理。切忌吐字不清,措词含混,辞不达意,拖泥带水,不着边际。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只有严格规范的语言,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听、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启发学生思维。逻辑性强就是要持之有物,言之有理。对学生中每个观点的论证,推导,需步骤严谨,理由充分,合乎逻辑,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积极性高
  在整个课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处在积极状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单方面积极主动不能算积极性高,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学生的活动完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那样的课,也不会是一堂好课。上课时,教师应仔细地掌握整个教学过程,随时环顾每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处理好“尖子”、“一般”与“后进”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程中的每项活动。
  (六)组织得好
  整个课的进行,要有一定的计划性。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什么时候演示,什么时候板书,板书写什么,写在什么位置,都应安排得非常妥当。整个课方能进行的井井有条,秩序良好。同时教师要随时注意课堂纪律,避免课堂纪律混乱,随时注意组织课堂教学。组织的好还表现在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不浪费课堂每一分钟。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教师向学生输出的知识信息量的多少,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码,或掌握不好每一节课传授,讲得太多、太快,犹如“倾盆大雨”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或过慢繁琐说明,重复讲解,传递的知识信息量太少,形成“讯号微”。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阶段,教学速度的快慢要适当,要符合教学规律,使学生的心理感受处于连续回复状态,形成有规律的变化,这样才能避免因长时间紧张过于疲劳而产生抑制,或因情绪松弛而分散注意力的现象。
  我们评议一堂课讲得好坏,就是看是否具备了这些条件,取得了怎么样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