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西安交大《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材浅析

作者:许南宁 胡家诗




  [摘要] 对西安交大所编写的电子类《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材进行了分析,与同类教材进行了比较,并就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及意见,与同行商榷。
  [关键词] 画法几何 工程制图 比较 特色
  我校早年曾选用国家教委推荐的西安交通大学所编《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材,适用于60~80教学学时。在长期使用中,我们发现了一点问题,现提出探讨。
  
  一、西交大《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材的特点
  
  1.画法几何部分较同类教材内容少而浅,且重点在立体上。2.作业量不大,且难度不高。这较适合于少学时工程制图的教学,也符合本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能力”的要求。3.教材中每章节所介绍的内容和要求目的明确,尽量做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4.在文字叙述上,既注意准确地阐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注意通过各种结构形式的组合体和机件讲清绘图和看图的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提高绘图和读图能力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画法几何部分。
  (1)体系上不连续。①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画法几何自有它一套固有的完整体系。编者出于难点分散的考虑,在讲完点、线、面特别是回转体表面取点后,转而新开一章“组合体”。我们觉得,这样并未达到难点分散的目的,反而破坏了画法几何的连续系统性,给基于回转体表面取点、难度较大的截交线、相贯线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②关于平面立体投影的处理。编者将“平面立体视图的画法”放在第二章“正投影法基础”里,并先于点、线、面的投影。本来可能是以三维的实例为引子,激发学生对其投影理论学习的兴趣,以利画法几何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但在“§2-2三视图的形式及其投影规律”一节中所举的实例,无一不是平面立体,就显得重复。③关于平面立体截交线的处理。直线、平面的投影在教材中所占篇幅不多、叙述不深,只不过是“§2-4立体的投影分析”里的两个大问题,但在这两个问题后面紧接着出现平面立体的截交线和难度更大的切口和穿孔问题,并且还有用线面分析法补第三视图的内容。这样,在学生没有得到充分训练的前提下去求复杂的切口和穿孔问题及应用线面分析法,难度太大,教师基于教材也不好进行处理。
  (2)关于书例与习题的配套问题。①书例与习题的难度不配套。举一例说明此问题。在45页中,[例1]画出如图1所示立体的三视图。分析中写到“可以看成以平行于正面的五边形为底面的五棱柱切去左前角后形成的。首先画出五棱柱体的三视图,然后画切去左前角后产生的平面Q的投影”。而在习题集P19 2-30(6)中出现的是如图2所示的立体,补其第三视图。此题如果不用挖切式组合体常用的线面分析法开画出俯视图,是很难按[例1]所介绍的方法来做的,难度跳跃太大。我们认为,若如此分散难点,还不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好。
  
  ②画法几何的题量不够,难度偏低。
  2.机械制图部分。
  (1)难度超前。教材中第一章§1-1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介绍了尺寸的注法,并在§1-4平面图形的画法中也简述了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但让学生去做习题集上第7页1-4的题,结果标出来的尺寸零乱,使教师无法批改,这不如放在组合体系尺寸标注里去完成。(2)校稿欠仔细,印刷错误过多。
  
  三、关于计算机绘图教学的问题
  
  教材的第九章是计算机绘图简介,近10页的篇幅简而精地介绍了“计算机绘图系统概况”、“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概念”、“绘图程序的编制”等三节内容。我们觉得在短短的几个教学学时内,掌握绘图程序的编制难度较大,不如直接进行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教学,使他们能快捷、简便地绘出图形,初步掌握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或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们在十几年使用该教材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旨在使这本由国家教委推荐的教材能更进一步的完善,成为全国各高等工科院校非机类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的首选教科书,让老师们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唐克中,朱同钧.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电子类等专业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邹宜侯,读墨林.机械制图(非机械制造类各专业用)修订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