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的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者:向时平 熊 成 陈志洪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文化知识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日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多维的思维空间和日趋复杂的课程设计,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正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对分离,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代同步,与前沿知识接轨。因此,课程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这个问题很大,也比较复杂,专家们也有他们的独特的见解。在这里仅从二个方面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科学知识化
  
  学历教育着重奠定学员毕生发展的夯实基础,其课程体系依据专业方向和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分门别类设置,应围绕社会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应突出基础性、系统性和学术性。把握住教育对象,突出学员“4+1”“2+2”“硕士”等结构的知识性,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学问中心课程论。为此,需要我们解决好这么三个问题。
  (一)课程结构多元化
  传统课程结构为E型结构,即专业为导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塔式的结构。基础比较牢固,但专业适应面窄,适应性差。应当积极探索与适应学历教育的多元化课程结构。如:A型结构,即宽专业、厚基础的课程结构,它着眼于奠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以及大专业基础,专业课仅占总课时的20%至30%,主要掌握主导性专业应用理论和技能。大学一、二年级通常不分系或专业,进行通识教育,三年级才进入相应专业学习。Y型结构,即一基双专课程结构,学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同时,如有充足精力,还可以学习相近的另一专业课程,毕业时取得双学位;T型结构,即专业方向所涉及的横向知识非常广泛的课程结构,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问题等专业课程。从国内外课程改革情况来看,A型课程结构突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院校课程结构发展的总趋势也应是多元化。
  (二)人文教育加重化
  人文教育课程比重加大,是与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质是一致的。简言之,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如何做人”,“为何而生”。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员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院校历来重视政治思想教育,但政治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内涵,把政治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法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宗教学,等等。院校目前设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史》、《法学基础》、《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统称为政治课。其实上述课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或者是这些学科的综合运用。只有少数内容与政治学有关。上述“政治课”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人文社会科学包括“政治课”,但“政治课”不能涵盖人文社会科学。政治课侧重解决学员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方法上重“教化”,直接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不仅教育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道德观,而且要向学员传授关于人类、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员的文化修养。在教育方法上重“默化”,更多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人文教育之中。通过人文教育引导学员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文化基础和审美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因此说,人文教育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内涵和视野,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之义,又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领域。目前加强人文教育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改革现行的政治课及其教育方法,充实其内涵,拓宽知识面,构建适合院校需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及其教育方法。二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搞好第二课堂,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让学员多接触社会实际、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三)内容更新前沿化
  一是充实新内容。不断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入基础课教学,编写出反映高科技时代特征的高水平的基础教材,用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去解释原有的现象问题,解决基础课教学中明显存在的教学内容多年一贯制、学科前沿知识偏少的问题;在专业教学应改理论型教育为理论技术型教育,由面向老观点转向面向新观点,在新旧知识并存的情况下,专业理论以新为主,工程实践以老带新。在专业教学上要研究当前专业前沿技术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二是突出核心内容。当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基础科学大厦的基石。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体系结构,都有其最基本的最具有智力价值和迁移力强的内容,构成其核心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三新”(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
  三是强调课程综合性。综合性课程有二种:一是课题式综合性课程,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组织矢量积,如《高技术局部战争》。二是知识型综合课程,将几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组合,建立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既减少了学时,又增强了系统性和综合性。
  
  二、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岗位专业化
  
  广大院校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任职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便充分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化教学,切实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根据各级岗位任职需要,任职学员边学边用、学完能用的岗位需求,任职教育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在组织形式上一般分为任职基础、任职业务、任职发展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任职教育内容是不一样的。它的课程设置与学历教育截然不同。它应以为社会中心(问题中心)课程理论为指导,围绕工作、生活、学习、管理和政治的现实需要,以问题或课题为中心组织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应是综合的。它的课程类型应当既有少量的学科化课程(基础课和主干课),也有一定的专题(课题、问题、案例)式课程,更多的是适应任职综合能力提高的实践操作课程。
  (一)课程内容职业化
  任职教育除了有学历教育的基本特点外,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而专业课程内容更加专深。任职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如军队系统:学历教育集中、任职培训分流模式;兵种指挥与合成指挥分段培训模式;军兵种交叉培训模式;联合作战培训模式;又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卓越企业CEO(总裁)高级研修班,突显专业课程内容等。这种任职培训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也是就业岗位需求。任职教育的培训模式不是仅限于此,仍需不断地研究,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短期培训的模式,总的方向是采取专题教学和问题教学。
  任职教育主要是面向职业背景的从业教育,属于高级智力劳动实践,因而,任职教育培训必须要掌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融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需要接受比普通职业更多的教育与训练。同时还肩负着向企业提供独特性的岗位服务的任务,因此需承担比普通职业更大的指挥与管理职责。国外的任职教育与岗位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是紧密联系的。我国的任职教育也应该建立一种制度,即不训不晋,晋训结合,先训后晋。增强人才岗位指向,细化专业设置,突出职业特色。只有和任职资格联系起来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培训。
  (二)课程内容实用化
  任职教育坚持能力本位,重在提高任职需要的实用能力和素质,突出实践应用,重在提高分析解决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在使学员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现在这个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学了就能够用上,实用于个人,实用于各行业,实用于社会需求;下一级任职需要什么,任职教育就着眼于解决这一任职所需的实际能力进行培训。
  (三)课程内容综合化
  任职教育的课程内容,应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重组知识结构,坚持宽口径、跨学科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综合性。经过培训的学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培训过程强调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促进职业道德的形成。其中的理论学习,不是单纯为学理论而学理论,而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来学习、消化理论。
  任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必须适应提高岗位任职综合能力的需要,必须适应任职培训短、实、新的需要。必须体现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的灵活多样、务实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