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教育应弘扬和培育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作者:冉昌光

要,根据现实需要办学,才能保证高职教育跟上社会发展,保持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其次,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强调学是为了用,要在学中用,在用中学。针对当时道学家读死书、死读书,全然不顾国计民生,思想僵化的风气,经世致用的思想家提出治学是匡世济民,应当注重事功。他们主张“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颜元:《存学编》卷一《总论读儒讲学》)。这就是强调要花大力气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为社会民众服务,建功立业,民众才会满意,否则只是空疏之论,欺世之谈。
  经世致用不仅强调学习是为了使用,要在学中用,而且强调只有通过用才能学到真知,才能训练出人才的“能”。颜元提出:“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习斋记余》卷四)。又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经世致用这些思想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然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是没有了,但是却出现了迷恋上网、不读书、不习行、想成功的浮躁作风。因此,弘扬和培育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对于高职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都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强调知识对习行的指导作用。认为对事物之理“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指南。知之愈广愈深愈精细,行之合辙(合规律)就愈高明愈博厚。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主要在于能够把握事物之理,预测事物之变,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人们尽察事物之变积存于心,就可以形成规律性认识,在事变未起之先,能预知其情况,在事变到来之时,虽异不惊,并能采取正确措施处置,从而避害趋利,使事变达到服务于人之目的。这种强调知识对于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天来说是普识性的真理。但针对当前高职教育片面强调动手能力、忽视科学知识教育,对学生只强调怎样“做”、而不强调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现状来讲,掌握经世致用关于“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思想,教育学生对所学东西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实施经世致用文化精神的培养
  
  人们的文化精神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对一般人来讲主要是通过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的“社会遗传”或者直接接触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感悟而形成某种文化精神。对青年学生来讲主要应通过认知教育来培养。对现代高职教育来讲,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该把专业教育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贯穿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的培养。
  首先,要挖掘专业课中的经世致用的文化因素,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在培育文化精神的作用。专业课中科学的定理、定律、原理或科学结论都是前人或他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的。教学中讲授专业课时如能结合科学技术史,讲清每一个定理、定律在历史上是怎样在实践中产生,又是怎样在实践中验证、发展完善的过程,并讲清它们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专业课对学生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时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而且要叫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习事见理”,学得更好,从而培养他们自觉地树立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
  其次,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精神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晶,针对高职教育中人文文化缺乏的现状,应该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人文教育是教育人成为文明人的教育,这主要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其文化品位、人文素养,促使其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展人文化教育重点是要学习中华文化中的《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文化原典。这些文化原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学习这些文化原典能够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精神的理论精髓,提高弘扬和培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性。这些文化原典在理论上具有原创性,发人所未发,解人所未解。它们思考的问题极深、极广、极大、极远,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问题,如天人关系、阴阳关系、道器关系、是非关系、义理关系、德性关系、知行关系等等,可以说是一些永恒的主题。是各个时代人们都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原典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启发,是一种开放的原型,而不是封闭的教条。它们是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发挥着永恒的启迪功能。
  当然对高职教育来讲学习文化原典难度很大,主要是时间、精力不允许。根据高职教育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四个结合来试行:一是与“大学语文”教学结合。大学语文尽量选择文化原典的内容,结合讲授大学语文引导学生读一点原典。二是与“两课”教学结合。在“两课”教学内容中也选择部分原典的内容,组织学生学习。三是与第二课堂结合。在学生第二课堂组织读书活动,开展系列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等进行文化原典的宣传教育。四与校园网结合。选择原典中的有关内容放在校园网上,组织网上学习讨论。这些方式是可行的。
  培养高职学生的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除了学习文化原典外,还应该在“两课”教育中改变现有固定的内容,增加哲学经典著作,特别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总结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论述了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及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让现代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实践论》对他们树立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好本领服务社会会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陈立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