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

作者:赵希文 李 旦 朱 宁




  
  4 鲜明的个性品质
  大脑对新生事物的开放程度,心胸对于他人的开阔程度,这种开明品质能使人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天真稚气的个性往往是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基本要素。而坚韧的品质则是保证艰苦的创新活动得以最终完成的重要素质。大学在关注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关心隐性课程建设,丰富隐性教学文化,建设隐性教学资源,用学校特有的学术信念、学术理想、学术民主,以及丰富的人文底蕴、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校风校貌,去培育学生的个性。
  
  三、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高校课程改革
  
  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合理的能力结构需要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来保证。我校注重特色,科学合理地搭建基础大平台和学科大平台,充分体现前瞻性和先进性,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强化精英教育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格、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柔性化教学管理体制和注重教师个性发挥及学生的个性培养的教学与管理理念,采取切实有效的培养措施,着力培养精英型人才。
  学校以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坚持整体优化、口径拓宽与特色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6部分: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践课。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上,高度重视理工类专业学生数理基础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强调文理渗透,文管专业学生修读HI及与理工相关的课程不得少于10学分。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改革“两课”教学内容,从学科的角度提升教学层次;优化教学过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课内外互补,增强实效性。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确保实践环节的学时和质量,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学时比不小于1:3;设置2个创新学分,并明确获取途径:倡导毕业设计(论文)一年制;注重产学研结合,鼓励和积极安排学生到企业实际工作中进行专业训练。学校注重学生外语能力培养,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要求至少有3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并通过多渠道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
  
  2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重叠、陈旧是当前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学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组织专家充分研究各学科专业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体现“精、新、活”的特点,且避免内容重复;必修课以规范、严谨、精炼、有前瞻性为建设目标,选修课侧重知识的交叉跨度、专业前沿信息和哈工大科学研究特色的传播;增设学科前沿讲座类课程、研讨类课程、跨学科综合课程等一系列选修课程,使学生在修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初步经验。
  教学内容的质与量,生动、丰富与否,主要源于教师的科研实践。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科研成果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我校注重及时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中,以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开设专业选修课、开设“创新研修课”、将科研成果编入教材,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64门;建成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21种。3,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求高校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以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引导式教学;实行重能力、求创新的累加式考试制度。
  为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我校实行课程教学设计制度,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要写出所讲授课程的教学设计,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①该课程应讲授的内容体系。②任课教师研究过的几种教材,各自的优缺点。③如何讲授该课程,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索的积极性。④要求学生做哪些作业、大作业、课程论文、实验,如何考试。⑤成绩记载方法,各部分所占比例。
  我校自2000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学校提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学校要求不管是公共课、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必须给学生留作业、大作业或课程论文;有实验的课程,应认真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组织好答疑,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变课程结束时一张考卷定“命运”、单纯考核记忆能力的考试方法为累加式、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法。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全校绝大多数必修课程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考试制度改革,有20%的课程实行了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改革。
  
  4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努力营造具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色的现代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学校设置了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要求每个院系每学期至少面向全校学生开设3次讲座。在2008年版培养方案修订中,进一步丰富了素质拓展课模块,要求理、工、管专业学生修读人文社科艺术类选修课程至少6学分。我校举办的“20l讲坛”、教与学讲坛、院士博导讲座等各类人文、科技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各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邀请杰出校友返校演讲,形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为国为民的文化主流,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