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发挥学科优势 打造精品课程 培养创新性军工人才

作者:钱林方 吴志林 黄正祥 张相炎 张 越




  军工高等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大业中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强大的国防需要先进的军工技术支撑,军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和推动其发展的军工科技人才,军工科技人才来自于高质量的军工高等教育。南京理工大学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基地。本专业依托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以及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中始终坚持发挥学科优势;以军工科技为核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打造精品课程,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性军工人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军工高等教育,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建立基础与专业并重、实践与创新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构建了军工特色明显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近年来,针对当前本科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本专业的特点,规划了以“基础与专业并重、实践与创新结合”为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厚基础的同时突出专业教学,并且加强创新性和实践性教育。统一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对象明确的专业课程体现了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丰富多样而又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又包含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论。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工程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坚实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拥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重视和加强学生对机电工程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大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宽了专业面向和服务范围,使军工专业的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始终保持100%。
  
  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促进教材建设,打造精品课程
  
  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融合国内外武器技术发展的新概念、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方法,促进教材建设,形成一批军工特色鲜明的系列化教材。近5年,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国家级和科工委“十五”规划教材共计11本,在行业内有关高校和厂所广泛使用。现阶段又有6本教材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推进教材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加强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火炮设计理论”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中,在继承传统火炮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把液压自紧身管设计规范、复合材料身管、二维后坐原理、火炮发射动力学和火炮虚拟样机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2006年“火炮设计理论”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弹药学”也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中及时将在超远程、灵巧弹药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灵巧弹药构造与作用、杆式穿甲弹设计理论、现代弹药设计方法等融入教学内容,2006年“弹药学”已建成为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2007年“弹药学”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包含了许多最新科研成果的“自动武器学”和“火箭设计”两门课程也已纳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
  
  三、依托学科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培养创新性军工人才
  
  基于“以人为本,学、做、创并举”的实践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设立专业科学研究学分。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教学计划,并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使高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际科研过程。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80%以上来自国防重点课题,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通过“211工程”一期、二期建设,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拥有一批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设施、仪器设各和目前国内种类最全、历史最长、门类最多的火炮、自动武器、弹药和引信四个陈列室,为本科生开出更高水平的实验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本专业利用学科教学资源,结合教师科研,大力开展课外科技训练,逐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研究能力。建立了9个稳定的实习基地。近5年,1/3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级、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省部级竞赛奖15项。
  
  四、以需求为牵引,培养多层次国防科技急需人才
  
  在“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以需求为牵引,把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4+1”军工专业人才培养试验班。从已到相关军工单位就业的通用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后备骨干,进行为期一年有针对性的培养,称为“4+1”培养模式。这是培养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急需科技人才、建立稳定的军工科技队伍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军工人才的新举措。促进了学校与军工企业、国防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研生产等方面全方位合作,推动了学校军工专业的教学改革,缓解了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军工科技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受到各单位的普遍欢迎。此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国民经济建设中其他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
  2.武器类专业插班进修生。近年来,本专业还接受军工企业选送的武器类专业的插班进修生近100名,进修方式有课程进修、跟班进修两种,时间从半年、一至两年不等,目前已有90多名完成进修计划回到原单位工作,缓解了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进修生结业回到单位在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工程硕士生。近年来,面向军工企业、国防科研研究院、部队招生规模稳定增长,生源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与兵器装备集团成立了兵器装备研究院,为兵器装各集团培养各类工程硕士。工程硕士的培养促进了产学研的合作和学校的科研及教学,实现了双赢。近年来,不少工程硕士毕业生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
  
  五、科研教学相长,促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学位攻读、人才引进、学习进修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各种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具有不同学缘和学术特长的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0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占71.8%。现有师资队伍中,3人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对象,5人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分别有1、3、5人次获校董事会基金奖学科带头人奖、后备学科带头人奖和教师一等奖,所在学科获江苏省优秀学科团队称号。
  近五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装备部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0余项,科研总经费约82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380余篇,获国防发明专利6项。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大大提升了本专业的教学水平,也使本专业始终保持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建立基础与专业并重、实践与创新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科研教学相长,促进了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打造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以我国国防需求为牵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创新性国防科技急需人才,为我国的军事现代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责任编辑:余大品]